美琳是一个转来的孩子。初来时,她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做作业,严重时整天不写一个字,不讲卫生,不爱护学习用品。她父母离异,母亲在乡镇工作,平时比较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管她,常常是姥姥来接她。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她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美琳父母离异,爸爸从没有管过她,妈妈工作忙碌,美琳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姥姥照顾。虽说她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母亲也是公职人员,但她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姥姥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姥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却十分粗暴。姥姥、姥爷对她的望子成龙,导致她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她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接纳自己。
美琳是新来的孩子,在学校里,我对美琳的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她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交作业,我也没有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为没有刻意的偏爱,美琳的自卑感依旧占着上风。美琳自惭形秽,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通过观察,我发现美琳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成绩进步。但这种努力持续没有结果时,她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等方面。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为了消除美琳的自卑、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课间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时及时表扬。渐渐的,美琳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美琳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并让她们一起上。开始美琳不愿意,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她羞答答的上了,表现得还不错。我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她也开始努力了,成绩也有了飞跃。后来,语文课上只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我都激励她积极参与,并通过自评、小组评,把她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美琳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美琳学会了反省,逐步完善了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美琳突出的个人表现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她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我想,美琳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因此,我还给她的姥姥、姥爷打电话,详细分析美琳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他们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为自卑的美琳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我还专门联系美琳的妈妈、姨妈,劝她们多与美琳交流,多给美琳关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美琳,让美琳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和快乐。同时,我买来钢笔、本子送给她,微笑着告诉她:“好好努力,我会一直关心你,帮助你!”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让美琳变了:课堂上,她开始充满信心地回答问题;活动中,她开始闪现积极的身影;作文里,充溢着她对生活的信心,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的成绩突飞猛进!
面对美琳的转变,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她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如若把它放在大海中,它才能永远不干涸。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只有融入到集体这个海洋,才能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就好像是一颗小树苗找到一片森林之后,在其中植根生长,成为大森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任务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集体,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掘自己的能力。就像一堆沙子,它本身是松软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之后,比花岗石还要坚韧。
作为老师,遇到类似美琳的学生,我们要做具有巨大亲和力的一滴水。上善若水,循循善诱,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引领他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家长关爱、教师关注、活动参与、激励评价,使其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最终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