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括课本中,王安石一直以正面形象出现,称他为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但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似乎颠覆了王安石在历史上的正面形象。这使人不得不表示怀疑?
从《苏东坡传》全书来看,林语堂对苏东坡推崇备至,可以说他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但在写苏轼的传奇一生时,自然离不开王安石这个坎。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乐天派、道德家、散文家、新派画家、书法家……几乎冠上了所有他能想到的名头,甚至把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都盖在苏东坡的头上,具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偏向。
反过来,他对王安石却是一味地调侃、贬低,几乎把王安石刻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过,他的这个丑化的目的并没达到,反而使读者更加敬重王安石,同时对他予以同情,给他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读完《苏东坡传》,甚至让人觉得,数百年前的林语堂曾经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受到过王安石的迫害,跟王安石有深仇大恨,以致几百年后,林语堂再世为人时,以夸赞欣赏苏东坡为名,写了这么一本批判王安石的书。
林语堂宣称:“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甚至以“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来刻意贬低王安石。
事实上,林语堂不过是在几百年后,凭借个人感情,搜集了一些稗官野史,就认为自己找到了批判王安石的证据,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他通过苏洵在《辨奸论》里刻画王安石的一句话,就认定王安石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从外至内,全力贬低,还宣称这是众所周知。
那我就在想,究竟我们在历史上错过了什么?我们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难道是我们的历史学的不够好?
要知道,苏洵与王安石本就属于对立面,他对王安石的描述能好到哪里去?肯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可完全相信苏洵一家之言,但林语堂选择了完全相信。
尤其在刻画王安石的夫人时,他特地用了“胖太太”,这个“胖”字就比较扎眼了,你不喜欢王安石可以,为啥还非得贬低人家的太太,这主观情感太过明显。
更有甚者,林语堂为了证明王安石是沽名钓誉之徒,借皇帝之口说王安石是伪君子,说他为了掩饰自己不会钓鱼,自己把一盘钓鱼的鱼饵吃完。
这非但让人难以置信,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王安石因为各种怪异的举动,在林语堂的描述看来,还真就成就了王安石的天才形象,让人甚至联想起陈毅用饼干醮墨水吃的故事。
或许,王安石真是那个时代的天才,才不断招致各种反对派人士的各种黑,也只有天才才能有各种古怪的行为。
最不靠谱的是,林语堂为了美化苏东坡、丑化王安石,竟然扯了鬼神之说。
书中说,苏东坡随时可以为了老百姓呼风唤雨,鬼神都不敢近身,同时还能同鬼对话,宣称苏东坡为文曲星下凡。
而对于王安石,则与苏东坡恰恰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搞得天怒人怨,最后把连年的旱灾都归咎到王安石的身上。书中写道,王安石变法一终止,就开始下雨了,神乎其神,差点没把《苏东坡传》差点写成了一部神话传说。
现在,客观地看来,王安石的思想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只是触动了大部分保守派的利益,导致了两方之争。最主要的是王安石用人不当,刚愎自用,他的想法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完全变味了,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到底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要说对王安石最中肯的评价,还得是司马光的,虽然他和王安石属于对手,但他对王安石评价并没有像林语堂这样偏激。再者,他们作为同一时代的人,也曾同朝为官,当然司马光的评价更为可信。
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司马光是这么说的:“百姓批王安石虚伪,也许言之过甚,但他确是不切实际,刚愎自用。”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王安石其实并没有百姓口中所说的那么坏,只是他在坚持自己的改革理想时,过分固执己见罢了。
冲着司马光能写出史书《资治通鉴》,我也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可靠的,因为作为一个历史记录者,公正正直是必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