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守仁。象祠,是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父亲瞽瞍的支持下,多次企图杀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不计前嫌,继位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国君。众所周知,虞舜的弟弟象不仁不善,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没有人愿意纪念他,唐人就曾拆毁过有鼻象祠,可灵博山仍然有许多苗人在恭恭敬敬地祭祀他。唐朝毁象祠后800年,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直宣慰使安贵荣顺苗民之求重修象祠,并请谪居贵州修文龙场的王守仁作文。王守仁应宣慰使请求写下这篇《象祠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段:述说在灵、博之山有象的祠庙。那儿的苗民“咸神而祠之”,一直都把他当做神祭祀。“咸神而祠之”一句,看似平常,其实别有含义,它并不仅仅说明了象在该地区的影响之大,也是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写作此文的必要性。并说明重新修整并作记的原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空间加时间,赋予读者一个立体的概念。
第二段:作者在对话中以己之口说出象在其封地有鼻的神庙,早在唐代已被毁,而此地却延及至今,其故安在,很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一扫平铺直叙之呆气,显得文章轻松活泼。尤其是两个“胡然乎”的运用,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也紧紧扣住了读者之思路。象是圣人舜的弟弟,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而不是为了象。象的祠庙能够传到今世,可以看到舜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德泽长久流传,象也许后来是被舜感化了也未尝不是。
第三段:作者用《尚书》话说,舜上进向善,舜父,舜弟都能够顺从,尊敬,不走上邪路,象终究会感化。孟子说:“天子派官吏去治理象的封地,象不可能会大有作为的!”这可能是因为舜深爱着象,并且为他考虑得非常周详,所以用来扶植、辅助他的办法就很周到。作者信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象这样的人,其良知也与圣人同,只是私欲暂时蒙蔽了良知,一旦受至德所化,良知即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因此,他明确地推出“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最初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第四段:最后议论结尾。人不善,跟象一样仍可以改正。君子品德高尚到了极点。即使别人和象一样不仁,也能够感化他。
全文结构精巧,由叙述转入议论,衔接自然紧凑。作者在与宣尉使的一段对话之后,提出疑问,下文转入作答,为后文留下空间。下文议论时,引经据典,分析细致入微,从舜的德行以及象后来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这篇文章有着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夸张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文字洗炼精粹,文笔生动活泼,说理深刻有力,颇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