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所有人都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父母教育孩子,社会教育父母,孩子教育比他更小的孩子……可是每次“教育”是否真心,是否科学,是否正确,不得而知。
近日有三个事件触发了我的思考:第一件事是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消息,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高铁上私自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家里人买了三份盒饭,当他“炫耀着”端给父母时,却遭到了妈妈劈头盖脸的“谩骂”,说盒饭又贵又难吃,最后硬逼着孩子去退掉两份,只留下了自己吃的那一份。虽然高铁上的盒饭又贵又难吃是事实,但是,当孩子主动购买,而且用的是自己的压岁钱,我觉得这个举动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该鼓励,表扬,因为这个孩子的举动体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意识的迸发,孝顺懂事的人格。在文章里,笔者主要强调了妈妈的做法会让孩子养成穷人思维,我觉得少了,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在扼杀这位男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养成,这样的孩子以后很容易成为妈宝男。同时,妈妈在教会孩子自私,因为她要求孩子退掉了父母的两份盒饭,独独留下了孩子的那一份,试想,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是为我独尊,什么都是我的,你又怎么能要求他成年后爱他人呢?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觉得我会这样做:我幸福地接受儿子的厚爱,鼓励,表扬他这样的成长。但是,我会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再找机会类比告诉他如何高性价比的做事情,比如,家里有旅行计划,可以让他去准备食物,既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又可以买到高性价比的。(当然,读者喜欢吃高铁上的盒饭或者不觉得它贵,这些也都不是问题了)总之,这位小朋友的举动一定是值得表扬的。
第二件事:今天早上,妈妈急乎乎的打电话给我,吐槽我爸爸为了买一袋便宜8块钱的面粉跑了几趟超市,我赶紧安慰妈妈不生气,废了好多口舌才把老太太哄好。可是,我不得不思考:父母之间难道真是八块钱的矛盾吗?其实不是的,是他们俩的价值观的差异。我妈妈的原生家庭比爸爸家要好很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妈妈能做到吃不完的饭喂鸡,而爸爸要等爷爷,弟弟妹妹们吃完,他才能去锅里舀点稀的吃。在爸爸的价值里,穷是根本,无论今天的我们过什么样的日子,他都要省。这也许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真实写照吧。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深深地烙上了底色,无论好与坏。
所以,如今的专家才极力推崇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想通过尽可能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让父母明白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科学性。
第三件事就是我自己的教育了,家里的小男宝是个活泼好动的,每周都要出去玩,出去就要买东西,看着啥也喜欢,我不能不给他买,更不能想买啥买啥。所以,我和他约定,每次出门只能买一样东西,所以,当你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你要好好想好,是不是特别喜欢,如果不是特别喜欢,就不要买,因为你可能会遇到特别喜欢的。这样做,我想让他学会:人的欲望不能全部满足,但可以满足一部分;在面对喜欢的东西甚至是人时,你要问内心,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希望小朋友长大了,在择偶时,也要尊重内心,找到一个特别爱的女孩。
比如,有一次,我买了哈密瓜,小朋友吃的不是特别彻底,瓜皮上还留了一些瓜肉,奶奶批评说“这个瓜很贵……”。我不太赞同。我告诉小朋友,一定要把瓜吃干净,因为不能浪费食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可能都吃不饱饭,浪费食物是不好的行为。其次,你吃的瓜是父母辛苦工作换来的,你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所得,要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其实,在教育孩子方面,每个家长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他变好,成为一个漂亮,优秀的人,可是我们如何表达,如何引导,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是好父母。
总结起来,爱孩子就要用心的去研究如何教育好他。让爱无条件落到实处,做到尊重,接纳,理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