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某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非常大规模的考试。崔瀣是一位非常有才学的考生,他参加了这次考试。
考卷批阅的主考官是崔沆,他连续几天批阅卷子,当批到崔瀣的卷子时,大为赞赏,连声叫好。最后,发榜的时候,许多人围在榜上观看,有的甚至高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崔瀣旁边的人连声道喜,因为崔瀣考中了。
按照当时的规矩,考中的人算是主考官的门生,所以崔瀣按照门生的身份,郑重地去拜访主考官崔沆。
“沆瀣”二字的本意,是指半夜里从北方腾起清明的空气,雾露。
主考官姓崔,考中的学生也姓崔,也就这么巧,感觉是兄弟似的。这“沆瀣”两个字正好合在一起,在他们的名字上呈现出一种巧妙的联系。一下子,很多人都聚集在崔家的门前观看热闹。人们指指点点,讨论纷纷,于是,喜欢凑热闹的人把这两个字组成了一句玩笑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就像夜间的水气、雾露一样连在一起。本来这只是个玩笑并没有贬义,崔沆和崔瀣也没有任何私下勾结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考中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官职,就开始质疑他,于是这句话“沆瀣一气”就暗示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不正当的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个玩笑话演变成了一个有贬义的成语。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无瓜葛,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传扬日久,“沆瀣一气”就从玩笑话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客观地说,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讹传。这也警示人们,酒后谈资、坊间笑料、小道消息一类的传言,有时极具杀伤力,从来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