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今天早上又冲孩子嚷嚷了。
昨天晚上幼儿园班主任在群里提醒一定让孩子八点前到校,所以今天就打算两个孩子一起出门,先送女儿,再送儿子。
早上本来事多,今天还加上儿子感冒需要吃药,女儿手上长了东西需要抹药,整个人都焦躁起来。
惹事的是儿子,他边吃药边玩,五分钟过去了,药瓶还叼在嘴上,基本上没动,最后“啪”的一声,药掉到了地上,满地都是,药瓶也碎了。
如果我是一个冷静的妈妈,我应该温和而坚定地说:看,瓶子掉地上就碎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但是我处于焦虑中,我就提高了声音:都跟你说了,吃药的时候不要玩,你看打碎了吧,满地的玻璃多危险……
接着我又催促女儿:快点喝点牛奶,不然你要迟到了。女儿立刻提高声音:我喝过了,你还催我!
女儿因为我的焦躁对我嚷嚷,儿子默默地流眼泪,多么糟糕的一个早上。
两个孩子都进入学龄期,我总是尝试着跟他们讲道理,因为他们是大孩子了。这种方式是纠正我童年的方式,那时候一做错事情就会被骂、打,还有最传统的下跪作为处罚。我希望我的孩子像我那样,尽可能的像朋友一样聊天说服是我一直积极实践的,结果是经常被他们的“屡教不改”伤得一败涂地。
就像儿子今天早上打碎的药瓶,昨晚他喝完之后说要扔在地上,我就告诉他不能扔,玻璃的,会碎的,今天早上还是碎了,甚至在他情绪平稳后还问我:瓶子真的会碎啊?我当时恨不得以头抢地,以前说的都是白说了。
为什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一点用处都没有呢?我又开始查看一些资料,总结出以下需要在接下的日子反省和实践的内容。
六到十岁的孩子处于“探险的年龄”
爱探险的孩子,即使你曾经说过很多次,当探险的苗头一冒出,所有的教诲都会抛之脑后。正如我儿子骑新的自行车,再叮嘱注意安全,一跟小伙伴一起,冲坡、撞车、摔跤,一点都没有避免。
当父母的能做的是不要往心里去,孩子真的不是有意的,只是他们基本上想到的就是他们自己,非常单纯。我们需要的是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的认为孩子就是跟你做对。
六到十岁的孩子需要具体、清晰的表达,不具备抽象思维
在我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女儿忽视我的受伤,让我非常伤心,孩子她爸让她仔细反省,结果她根本反省不出来什么东西。究其原因,孩子虽然是大孩子,但是仍然是孩子。
心理学家界的先驱让.皮亚杰讲童年时期称作“具体运算阶段”,他说:这一阶段的孩子通过参照具体的、现实的物体进行思考,具备了守恒、排列和分类的能力,但是不具备假设和抽象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他们还不能应对各种“可能性”,注意力仅停留在具体的物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上。
具体例子,你的儿子刚才打了小妹妹一顿。 表达具体、清晰的父母会这样对儿子说:“好孩子不会打自己的小妹妹。”然后让到一边坐着好好反省。相反,如果告诉儿子说:“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要想想,好孩子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小妹妹呢?”这么说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没有抽象和假设的能力,需要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跟他讲话。
讲道理一定要跟对应的惩罚配套,严加管教
跟孩子好好说的目的是尽力让孩子认识哪里错了。其实到底哪里错了,孩子们一般都很清楚,他们想要的只不过是逃避惩罚罢了。跟孩子只讲道理却没有严加管教,只会助长孩子的威风。
小孩都需要管教,需要有原则的父母,惩罚他们时说到做到;孩子无法无天,父母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只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那么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觉得你应该能做得更好。”
合适的惩罚并坚持不懈的执行
“你要是再把篮球往墙上砸的话,我以后就不让你再碰球了。”
类似的话,你说没有?有效没?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一句最没有的空话,根本没有办法对象,孩子以后当然有机会朋友,所以父母说这句话只是逞一时之快,嘴上过瘾,孩子越大越明白父母根本做不到,父母的话也就越来越没有效果。
所以我们批评孩子之前先掂量掂量,制定的处罚规则一定是能做到的,例如以下几条,就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一、家务劳动,比如无偿打扫卫生间,整理客厅,擦玻璃等;
二、围绕小区花园跑围儿,如果孩子不改正就多跑几圈;
三、罚孩子到自己房里静坐;
四、孩子冒犯了谁,就让他给谁写道歉信
五、要孩子进行合理赔偿,例如他打破了窗户就得让他赔钱
六、没收或取消享受高科技产品,包括孩子在乎的所有物品和活动,如iPad、手机、看电视等;
七、每犯一次错就调整一次上床睡觉的时间,比如提前5分钟睡觉;
八、取消孩子想要参加的活动,比如不让他去朋友家玩,让他留在家里
以上都没有提到体罚,例如打手心、打屁股之类,因为体罚第一次可能会觉得疼痛很难接受,越到后面孩子越觉得好对付,因为忍一下就过去了。
不论选择何种责罚方式,最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父母的管教方式若是不能坚持,孩子就会记在欣赏,觉得只要把难过的那段时间熬过去就万事大吉。相反,重复则会加深印象。这其实对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