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关怀型”教师

       “关怀”是每一位老师都具备的品质,美国教育家诺丁斯将“关怀”(caring)称之为“全身心投入”的一种状态,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总是操心和牵挂,愿意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关心其发展。这种“操心”和“牵挂”既可以是一种“自然关怀”也可以是一种“伦理关怀”。对父母、子女等这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的人心存牵挂,这是自然的关怀;而师生之间这种建立在职业基础上的,处于对学生发展的责任而建立起来的则可以称之为“伦理关怀”。

1.什么是“关怀型”教师

(1)“关怀型”教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了解到每位孩子都有获得平等的机会的权利,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相当的重要。即便是在谁来回答问题的这件小事情上,他也会明确让孩子们知道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每位孩子都要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其他孩子要尊重别人回答的权利。这是教给孩子“公平与平等”的最好“教育时机”。

(2)“关怀型”教师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好奇心

       他会尊重每位还孩子的意愿和动力。会用一定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追寻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轻易的否定孩子的想法,他只作为一位引导者,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索自己发现和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法。

(3)“关怀型”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他会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差异,他会找到适合每位孩子发展的最佳方法,再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目标,他会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步调和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

(4)“关怀型”教师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对弱势的孩子会多花一点心思,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让孩子不会因为缺少关爱的浇灌而干涸了希望和勇气。

2. 怎么样做一名“关怀型”教师

(1)平等对话,认真了解与体会每位学生的内心需求

       “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双方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来进行探讨。教师要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我们要善于等待,善于观察,善于倾听,不但用语言去理解,更用情感去理解,用行动去理解。当学生感受到老师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时,才会对老师产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课间多和学生谈谈心,了解孩子们喜欢的,和他们聊共同的话题,才能让我们一步步更走进他们的心,才能更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在“对话”中, 学生可以自然地学得每日的人际推理——沟通、决定、分享、妥协、互相支持等关怀情意的开放与承诺, 而不只是道德判断和阶段的提升。在对话中, 关怀者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接纳感情。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开放和坦诚,打开学生接纳自我的胸怀。同时也要增长师生相处的时间, 以利深度对话的发生。

       对学生的关心不是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充满兴趣,包括学生的个人追求、学生关心的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2)关注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较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根据这个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活动,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一样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是件细致、长期的工作,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必须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进行分层,设置的教学活动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水平,在每节里面有有所得,得到自己的成就感,课后设置分层作业,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后辅导。只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情感方面因素,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关怀方式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怀是一种能力,要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关怀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不断去修炼的,关怀显然不是一种技能、技巧,但是确是需要人不断自我反思的,如同人的意志品质一样需要砥砺和打磨,需要在行动中去学习,在与学生共处、对话、反馈、改进的过程中去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