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迷茫感,由思维方式决定而非年龄。
我们看到在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会选择工作,有的会留学,也有的会在国内进修。有的同学一毕业就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而有的同学依然在频繁的参加面试。
其实我们看到有一些一直在不断面试的同学,不是他们没有拿到面试通知,而是他想要摆脱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转向其他的行业。往往会因为各种问题,比如专业不对口而没实现,屡屡被拒让其感到十分受挫。但我们也会看到,有的即使受挫,凭借着绝不放弃的信念和精准的求职方法,最终进入了一家他比较心仪的公司工作。
但职场上也会出现这样一种先洗头:当进入入一家心仪的公司工作,原以为自己不再迷茫,但当他知道了他的晋升路径被公司成绩和标准化一路规划着成长时,又开始了迷茫。
今天早上看的一本书《选准赛道,在奔跑》里的作者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情况。那这位作者是怎样摆脱迷茫的呢?
文中作者的自省能力特别强,经过她在对其职场进行思考之后,开始在职业网站上,微信公众号里,把自己经历的,想过的全部资产问题都写下来,以职场作家的身份创作,同时对精英人士进行专访,试图看清更多职场问题。
然而因为职场作家这一身份为她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转机,她接触到很多拥有职业困惑的读者,在25岁的时候,听到很多比她年龄长几岁,十几岁甚至几十岁职场精英的新生。然而这些比她更为年长的读者的困惑让她逐渐意识到职场迷茫和年龄没有多大的关系,它更多来自不恰当的思维方式。
并把它用公式总结:
迷茫=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未知结果的恐惧
作者继续写到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消除迷茫感的思维方式呢?
答案就是聚焦
掌握聚焦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漫无边际的想象和对未知的恐惧之中迅速找到方向,最大限度的减少负面情绪和复杂思绪对时间和精力的内耗。
想要拥有聚焦的思维,你需要掌握三个技巧
第一,当多个问题同时爆发时,集中力量解决其中的某一个问题
很多职场书籍职场达人都提倡有划分优先级。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分清楚优先级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我们知道人在这种情绪的干扰因素下,如果真的焦虑到一定程度,是无法静下来列出优先级的。
在缺乏列出优先级的标准和思路下,把时间浪费在划分优先级上,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因此不如把同时爆发的这些问题全部都写下来,然后先专注解决其中的某一个问题,当其中某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至少可以在待办事项中划去它。
作者就是在2016年的时候,她准备进入另一家向往的互联网视频公司,于是便裸辞在裸辞的阶段,她个人经济问题,职业方向,问题未知的录取问题都深深的困扰着她。就在她感觉自己走入了一条无尽的黑暗隧道里时,看不到一丝亮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那条隧道,但她很快的意识到,如果自己为了暂时解决经济问题而草率的选择一份工作,那么这个职业选择不仅欠缺考虑,还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惑。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职场人也总是会因为经济问题找到工作,但没干两个月又辞职了,辞职没几天又上班,然后又辞,其实这就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经济的问题,草率的选择了工作,导致了自己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循环,最终也没有做出什么结果。
如果你的初衷不是进入一家理想的公司,以及在自己的热爱和喜欢的领域寻求发展,而仅仅是为了得到帮你渡过难关的一个月薪水,那么这份职业除了一个月薪水几乎给不了你其他方面的满足感,你很快又会陷入对他的不满之中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从而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死循环中:穷~盲目决策~产生职业疲倦~盲目辞职~穷。
当作者想到这个里的时候,她便把自己当下的。所有问题写下来,然后发现经济问题是干扰她进行决策的最大问题,所以她决定暂时放下找工作这件事优先解决个人的经济问题,就在那个时候互联网在线教育刚刚兴起,她通过一位朋友与某个学院取得联系,并有幸以职场作家的身份在这个平台上提供了十几节关于如何进行人物访谈的课程,作为回报,她得到了2万元的课程费用,而这笔费用解决了他一段时间内的经济问题。然后他开始认真的研究找工作的问题,以便对比各个公司的业务线,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一边寻找渠道帮自己力推,幸运的是他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顺利的进入了爱奇艺工作。
李开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创业实际上还是要靠人,是不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是不是一个能够专注的把一件事情彻底解决了,再做下一件事的人至关重要。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同时爆发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全部得到解决,但是这些问题往往具有相关性,解决了其中一个,其他的便迎刃而解。
第二聚焦在一件当下可以做的事情上,坚持至少一个月,到时候你就会有意外收获。
人们在饱受焦虑折磨的时候恰恰是最容易丧失专注力的时候,专注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帮手,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可以在人们丧失专注力的前提下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们丧失了专注力呢?
答案是迎合意识。
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让你不再分心成就卓越的力量一书中写道,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大脑后发现冠军选手如果在比赛的时候思考技术问题,往往会功败垂成,顶级球员带球过人人的时候,如果有意思的注意是哪一只脚在控球,那么错误就会增多,一旦他们表现出迎合意识,便会造成专注力的极大丧失,最终失败率大大提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出现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你越注重某一个问题,越去在意他的时候却越要犯错。“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思维正在激发我们的迎合意识,引导我们走向失败,最终的结果是人们通过行动创造出来的,而非单纯的由人们是否选择了迎合结果而决定的。
作者说她有位读者朋友,曾经任职于58同城,她自己辞职离职后呢,大约两过了两年随性的生活,在这期间她也断断续续的参加过几次工作面试,但每次都觉得应聘的公司不适合自己,然后她对作者说,感觉自己已经浪费两年的时间,很担心,如果再次选择错误又要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在作者看来,这样的思维才是浪费时间的根源。
作者变给的她一个建议就是从一件小事开始做起,比如每天写一篇文章或学习运营技能,她的朋友听取了作者的建议,每天拿出4小时学习与运营相关的课程,并把运营知识应用在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上,同时每天写一篇文章,在她持了60天后他的公众号增加了3万粉丝,其头条广告报价为3000元。后来她的朋友写了一篇关于教育领域的分析文章,被国内一家知名教育公司,他也因此入职该公司成为一名运营人员。
所以正确的结果并不完全来源于选择,而把时间用在坚持做一件小事情上,坚持相当一段时间,那么这件小事也许可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和值得深耕的领域。
第三,积极与他人合作,聚焦最给力的那个人。
咱们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封闭自己,寄希望于自己把所有事情想明白,不懂得向同行求助,却没有发现自己在与人合作方面存在着不足。
其实很多问题是无法凭借着自己个人的眼界资源和能力得到解决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借力他人,而我们如何借力他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借力也相当重要。
老王常说如果你是职场要选择你的直属领导,而这个领导所需要哪些品质
第一:是在这个领域里取得成果
第二:特别了解你并且具有利他品质,愿意无条件帮助你成长
如果你是创业者:你就要选择同行里的佼佼者或专家,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与你,愿意解答你的问题,给你合理建议。。。。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经说过,先有一个目标,然后尝试所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找到所有能够帮助你的人,积极合作,直到成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人最大的失策就是放弃尝试。
所以一个人是否产生迷茫,不取决于其年龄大小,而取决于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掌握了上述三个简单易行的建立聚焦思维的方法,就可以在一团乱麻的工作和生活中迅速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