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我开始跟嫂子嘀咕:“我哥哥怎么从来不跟我联系呢?发信息也是从来不回的。我曾经多么的爱他、关心他...”语言中带着几分指责和不满。
中午饭,嫂子做了很多好吃的。色、香、味俱全,我想这应该是专门做给我们吃的,这是爱我们的一种表现。只是,你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吗?
带着孩子们去河边玩沙子,出发前爸爸说给孩子多穿点,爱无处不在...孩子总是乐意扮演妈妈的角色,把我当成她,然后自己各种情景模拟,大概是觉得做妈妈很幸福吧?
回家途中,妈妈风风火火赶过来。“你回去午睡一会儿,我带他们玩去。”这当然是对我无比浓烈的爱啊。内心欢快,回到家中毫无睡意,开始看《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边看边开始揣摩自己,我真的从未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其实我一直被爱包围着,只是我感受爱的能力太有限。疫情期间在家隔离,当每一顿饭感觉菜不够吃的时候老公总是舍不得吃而留给我们娘儿仨吃,剩饭剩菜也是自己抢着吃。这难道不是爱吗?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在以各种方式去索取爱,始终觉得自己无助和孤独呢?正如张老师所说虽然你的生理年龄已经四十,可是你的心理年龄还是个孩子。
“心灵成长”“个人成长”是很火热的词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生理会随着出生到老去,无情增大变老无论你愿意与否。而心理年龄会随着经历和智慧知识的增多而慢慢变大、成熟。有的人也会在经历创伤之后开始退化,如果你意志力薄弱不愿发生改变,它便会停滞不前。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很多时候并不同步。比如我已经40岁仍然依赖性很强,不喜欢做决定,渴求保护;情绪化、脾气多,寻求关注,跟一个婴儿似的脆弱。可也有些孩子生理年龄很小却非常懂事,扛起来了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看过这本书,我才明白成长的定义:脱去旧衣穿上新衣。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不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同时不被环境情绪所困扰,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顺境享受,逆境承受,绝境接受。
而且我们要学会接受他人的不完美,自己每天在品德、爱心、学识和技艺上取得进步。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格中的阴影,不抱怨命运的不公,懂得肯定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分享他人的喜悦。成长是学会充分利用杯中所盛的半杯水,而不是耗费精力抱怨为何另一半是空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你也会成为那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