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启发》中的启发,得自身启发

七天长吗?

不长,一晃眼就过去了,无非就是七次睡过去七次醒过来。

七天短吗?七天一点儿也不短,足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比如说读了一本书或者是跟有趣的人聊了会儿天,七天足以让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

您去干嘛呀?

就是把七天我受到的启发,大脑发生的变化去跟大伙儿汇报一下。

这是启发俱乐部的开场白,当看到罗老师《启发》这本新书的时候,很激动,特别期待看这本书,最初以为是和启发俱乐部有关系,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是选自罗老师60秒逻辑思维。

《启发》

看这本书你似乎不用遵循从头读到尾的顺序,只要随手翻开一页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基于某个启发给到自身启发。

内观己
“你怎么爱自己,就在教别人怎么爱你”。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自己没有的东西别人也不会给,所谓缺爱,就是对自己还不够好。

这是书中的观点,而不管是在哲学三问还是在变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似乎是一生的课题;不管是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还是在《梁永安的爱情课》中都可以看到内观自己的重要性。

想到了一个博主曾说过,有段时间自己面临了人生中的一大难题,在家静静思考了很久,后来慢慢积蓄了能量,变得更加笃定。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即使别人说了很多,别人说得也很对,自己感觉也很受用,但就是感觉哪里还缺点什么,而自己某个时刻的领悟可以记得好久,而内观己的这个过程可能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历的吧。

《爱自己》
破认知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在做巨大的改变,但跳出来一看,往往还是在原地画圈。”

世界有世界的认知,我们自有认知。

我们看书、见人、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接收我们自身想感知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希望有所改变也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认知。

一瞬间感觉,我们真得要形成某种突变看到自身之外的另一面很难,我们常用我们惯用的思维去看待一件事情,总是感兴趣看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就像我们经常会受到一种框架的约束,当你听到了“不要去想那只大象”,会怎么想?

是不是很难不去想这只大象,越是不去想这头大象越是会去想这只大象。

很多时候认知可能就是思维框架的局限,之所以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很可能是每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不同,也可能是受制于一种框架很难跳脱。

《突变》
寻优势
“好的容貌、好的舞姿、好的口才、好的理解力、好的动作准确度,等等,都能变成优势。如果一个农民能在田间卖好自家的水果,就已经是人生赢家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势,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符和节奏,你也不能掺和别人的音符。

他人在某个领域做成某件事情,某个人用某种方式成就了自己,我们可以找到自身优势,做自己擅长领域的主人。

《偏好》
增逆商
“我们拥有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我们舍不得的东西才是我们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失意是常态,而拥有一门自己舍不得放弃的爱好是抗压的最好方式。

对于某种习惯的养成,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如果对于爱好的养成成为了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即使是遇到困难及人生低谷,对这世间的东西总有些许留恋,那走出来自然容易。

《抗压》
写在最后的话

找到自己,突破已有的认知局限,寻找自身的优势,跟随自己的节拍,培养一两门兴趣爱好,增长自身的逆商,如此便好。

这是我在其中看到的启发,《启发》里面还有很多可以触动的启发,启发不仅仅是只是看书而获得的启发,更是我们遇人见事后对生活的某个启发,这是《启发》中的启发,我们也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启发。


上一篇:一次次的逃离是成长,是女生变成女人后真正做回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