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3
第三讲: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这个问题很少被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关注。我们会谈教学目标,会谈教学过程,会谈教学流程,甚至会谈时髦的教学板块,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死的,在课堂上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恰恰是节奏本身,对课堂教学来说,节奏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什么是节奏呢?朱光潜先生在《论诗》当中就有节奏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不能彼此全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随相续,相错综,相呼应,寒暑昼夜的来往形,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奔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至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艺术仿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其基本形态之一,就是通过动静、张弛、疏密、收放等多种节奏的和谐对比和转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强烈而持续的影响力。
那么,具体策略有哪些呢?
一、动静相生
一堂课的基本形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动态,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便是动态的表现;孩子们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也是动态的表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理答、评价、引导、点拨,还是动态的表现。另一种静态,有时候课堂会非常安静,每个孩子都在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没有声息,但事实上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动静相生的。
二、收放有序
一堂语文课应该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指向学习目标,防止各种噪音和各种干扰出现,这叫“收”。但是如果都是“收”,这堂课就会显得比较机械、比较呆板,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放”。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这样的课才是好的课。
三、曲直相映
所谓“直“,就是教学线索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所谓“曲”,就是教学线索不一定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他有变化,别人是由东往西的,我偏来个由西往东,甚至由南往北。“曲”和“直”,在课堂教学的节奏处理上,也是一对特殊的矛盾。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曲”。一堂课,你处理好了“曲”,也就处理好了“直”。二者的关系一旦处理好了,他们就能够相互帮衬、相互升华。
四、起伏有致
“起”,就是兴趣盎然,情绪波动,甚至有高潮。“伏”就显得比较平静,显得比较平淡,比较平缓。其实好的课堂教学节奏也应该是起起伏伏,错落有致的。一味的“起”,你这个课就太高亢,给人的感觉像打了鸡血,这当然不行;一味的“伏”,你的课就会太过沉闷,也不行。所以,好的课一定是起伏有致的。
五、点面相成
课的节奏,有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有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面,点点面面,面面点点,点中有面,面中有点,点面相乘,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
六、张弛有度
“张”就是紧张,“弛”就是松弛。“张弛”有时候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密度,密度太高,那就是“张”;密度太低,那就是“弛”。张弛有时候也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氛围,学习的挑战很大,学生们往往就紧张;学习的难度不大,学生们往往就松弛。其实太难不行,太容易也不行;密度太高不行,密度太不够也不行,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张弛有度的。
以上我们从动静、收放、曲直、起伏、点面、张弛六个角度谈了课堂节奏的处理策略。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变量,可以统摄前面的六大基本策略,那就是语言的节奏。
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一节奏呢?三条建议。
第一,教学语言要显示出不同教学层次的节奏。第二,教学语言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吻合。第三,教学语言应以情感的变化为基础。
感悟:通过阅读王崧舟老师讲的课堂节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课堂节奏的重要,而课堂节奏的动静相生,收放有序,曲直相映,起伏有致,点面相成,张弛有度,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把握,如果一直静不行,一直动也不行,所以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节奏,松紧适当,快慢有序,动静相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加留心,同时还需要临场发挥的智慧,只有这些,才能合理把握课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