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孩子拖拉的问题。
1.刻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刻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预防及纠正“拖延行为”的基础。幼儿时期是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启蒙时期。所以,自理能力是需要刻意练习的。什么叫刻意?就是说,有目标、有方法、有评估、有反馈。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穿鞋,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需要训练孩子什么能力?比如说,你需要孩子熟练掌握穿鞋的方法,并且在比赛中找到自信心,你就先手把手地通过分解、示范,以及让孩子实践等方法教会孩子穿鞋。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故意放慢一点儿,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赢的希望而努力加快速度穿鞋,甚至有时候故意输给孩子,提高孩子加快做的动机及成就感。父母还可以把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做成一个表格,用心地记录他每次穿鞋所花费的时间,看他是不是在逐渐进步,观察他的精细动作是不是越来越精准。等孩子大一点儿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一些“统筹方法”,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能让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并且又快又好。孩子在自理方面养成的习惯,会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领域。
2.无论孩子多慢,做家长的只能示范,不能包办。
让孩子独立完成训练,父母只作为援助者或者教练。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们托德学院尹浩浩老师对自己儿子的训练过程。训练什么呢?大家一定很好奇——训练刷牙。尹老师家的儿子小时候刷牙至少要10分钟,而更悲哀的是用了10分钟还没刷干净,有时候刷着刷着就去玩水了,有时候刷一下停三下,尹老师跟孩子说了很多刷牙的方法和步骤,感觉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孩子的奶奶就在旁边说了,你帮他刷呀,问题不就解决了。孩子听到奶奶这么说,就在旁边附和:“妈妈,你就帮我刷下嘛。”于是他干脆把牙刷放在了杯子上。
尹老师站到洗漱台前,跟儿子说:“妈妈很开心当雷锋,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帮你刷牙、吃饭、喝水、睡觉、上厕所,你看好不好?”
儿子马上说:“妈妈,你好坏!”
她问儿子:“你喜欢妈妈做个坏人吗?”孩子摇摇头,于是她把牙刷递到孩子的手中,然后拿起自己的牙刷,一边对孩子说:“从今天起,妈妈和你一起刷牙,”一边看下手表。在刷牙的过程中我没有和孩子交流,孩子拿牙刷的姿势不正确,她就帮孩子纠正姿势,孩子想拿牙刷去刷镜子,她就把他的手拿回来,温和且认真。
当她们刷完牙后,尹老师就告诉儿子:“今天你刷牙用了8分钟,比以前快了2分钟,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快2分钟的吗?”儿子很认真地向她比划,说就这样一直刷刷刷。“明天用7分钟时间把牙刷完,你说我们做得到吗?”儿子用力点点头。
就这样,尹老师通过重复这个过程坚持和儿子一起刷牙,指导时间慢慢递减到3分钟时,尹老师就买了个紫色的沙漏放在洗漱台前,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把沙漏拿走了。孩子刷牙的行为就这样慢慢纠正了。
3.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要在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与丈量。我们告诉孩子1分钟就是60秒,孩子就会纳闷了,60秒是多长呀?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让孩子体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来设置单位时间里要完成的事情。比如,1秒钟走1步路,1分钟找出4个指定形状的积木,3分钟做多少道口算题,5分钟洗多少个碗,10分钟完成一幅拼图等。
当孩子有了具体的时间概念之后,他们将会更清楚地识别他人对自己提出的期限要求,从而做到更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