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头脑风暴的一天,因为“思考力”三个字是重头戏。这一次的“复训”,我觉得自己有一点明显升阶了,不再只做“照抄工”,“笔记员”,反而能够一边写思维导图,一边链接自己的想法,一边及时记录链接。可以说,我想开启自己的生命叙事的自我授权,找到自己的文字,实现内心的自我表达。
第一个金句“谁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惰性知识,惰性思维,惰性生活”。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惰性的反义词是勤勉,是积极,是行动力。张文质老师强调要“警惕”这三种惰性,要反惰性。我追溯自己曾经是否犯过“惰性知识”的错误,确实有过自以为是的知识理解,仅凭经验就做出判定,或者仅凭查阅豆包AI就盲目相信其正确性。可以直接这样说,我也曾经很不称职地做过跟AI一样会做的蠢事,即看着错误的答案,不经思索还一本正经地跟学生胡说八道,自圆其说。又譬如看着不会读的字,课堂上为掩饰自己的浅薄,为遮盖自己课前准备的不充分,极个别时候回瞎蒙读音,忽悠学生,事后才去查字典,发现错了才纠正。其实现在想来,就是惰性在作祟,没有勤勉地做好充足准备,没有思考如何当堂做出补救,没有真诚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无知。借助此文,我希望自己警惕惰性,无论知识上还是思维上,要做个称职勤勉的知识授受者,积极思考的思维者。
同时,不惰性生活,要热爱生活,热情当下。我要恢复之前用心准备早餐的初心,虽然现在依旧能够做到孩子们学习日上学早餐不重样的最低标准,但真正自己煮的营养均衡的早餐不超过3天了。是因为自己有了想变懒惰的心,想要贪图方便,便直接去外面购买现成的面包,豆浆等,或者直接划了两天食堂的粥早餐。营养丰富,口感均衡,口味好吃的早餐还是需要用心提前准备的,毕竟孩子们的成长不能缺少,身为妈妈的我不能失职。
第二个金句:一层一层剥下去,你才有机会发现真相。这一层一层地剥,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同时就这个问题思考其现象背后的定性,结合数据调查,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盘剥,对其进行深究思考,让这个问题变得有价值,甚至可以让这一经验教训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借助学科/班主任+统计学,分析成因,找到策略和方法,探究其隐藏在冰川身下的蓝海。所以,我想开启生命叙事的自我授权,既长出一双“教育”之眼,也能自动生发自己内在力量,自我成全力量,将个体生命经验转化,将个性问题提炼成共性问题,借助思考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