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要如何描绘“无”这一概念?
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就以极端的方式走向了这一“无对象艺术”。
一个黑色方块,每个人都会画,为什么马列维奇的黑方块就备受尊敬又价值连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关乎谁第一个想到,在马列维奇之后,单色绘画已经没那么容易引起震惊了。现代艺术关心的是创新和想象,并且在一个受供求关系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稀缺程度决定着物品的经济价值。马列维奇这件作品在当时就集结了稀缺性,创造性,真实性。
他用这件作品向观众示威,瓦解了观众想要解读作品的意图,因为你会发现你在这件作品里解读不出任何和客观世界相关联的东西,哪怕是抽象玩出花的康定斯基,你也能在他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对于形状色彩的巧妙处理,以及对音乐的暗示,康定斯基让观众享受作品本身,不用陷入“这究竟是什么”的困顿中,但马列维奇用黑色方块推翻了绘画体系,他将绘画媒介简化到极致,这里没有图像,没有已知物,只有感知的盲点,简单来说,《黑色方块》是“一幅理念”。方块的黑色即像是心理上的虚空,传达着低落与悲痛,也像是浩瀚宇宙,一种自由的狂喜,是好是坏,取决于观众的信仰体系。马列维奇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无意义的空间,也就是他所说的“荒无人烟”,踏入其中就会迷失自己,由于缺乏通往已知世界的视觉线索,观众不得不去思考作品和自己之间的关联,找到画作赋予自己的独特意义,享受“非客观的体验,纯粹感受的至高无上。”俄国的非客观艺术在后来还催生了20世纪的现代设计。
马列维奇,俄国人,属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那一代的欧洲艺术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的一战,让这个20世纪初的世界饱受创伤,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等许多其他艺术家都认为,整个社会对物质的痴迷以及不断增加的欲望是造成混乱和流血的原因,因此他们要建立一个乌托邦,创造更精神性的,内观的艺术,重要的是要抛弃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画作的颜色和质地就是本身的目的”马列维奇总结到,他说它们“正引导我们去发现认知外的事物”,他的至上主义追求“感觉至上”,因为他认为“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我不免想到,假如灵与肉真的可以分离,那么马列维奇的观点或许还可以翻译为:肉体只是灵魂感知世界的工具。
他其实一共画过四幅黑色方块,这更加说明黑色方块不是一幅作品,而是一个概念,且已成为乌托邦的象征性符号,第四幅小尺寸的黑方块曾被带到马列维奇的葬礼上,他的朋友和学生将他的骨灰下葬,上面用黑方块做了个标记。
第一版的黑色方块保存状况恶劣,现在已经裂开,但这种“恶化”无意间暗示了物质的脆弱,悲惨和最终的腐败,而对比理念,只要任何时候有人讨论和提起,理念都是鲜活的。它提醒我们:体验本身也有其历史,它在进化。
《黑方块》曾声称自己即是开端也是终点,但时间会证明,任何标榜自己代表某种极致或绝对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臆想,如今各种各样的绘画活动多姿多彩地继续着,颠覆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如果绘画可以是一切的话,那也可以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