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魏武尝过曹娥碑下

文言文原文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白话译文

曹操(魏武帝)曾途经曹娥碑,杨修随行。他们看见碑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明白。”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才说:“我也想到了。”他让杨修单独写下理解。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成‘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的器具(受辛),合成‘辭’(辞)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的解读与杨修完全一致,他感叹道:“我的才思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内容解读

• “绝妙好辞”的分解:

“黄绢”意为有色之丝 → “色”与“丝”组合为“绝”。

“幼妇”意为少女 → “少”与“女”组合为“妙”。

  “外孙”意为女儿之子(女子)→ “女”与“子”组合为“好”。

“齑臼”意为承受辛辣(受辛)→ “受”与“辛”组合为“辭”(“辞”的繁体异体字)。

这八字因此是对曹娥碑文的高度赞誉,意为“绝妙好辞”。

• “乃觉三十里”:这里的“觉”通“较”,意为相差、不及。曹操感叹自己的才思敏捷程度与杨修相差三十里路程的思考时间。

• 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捷悟》,展现了杨修的聪敏过人,也暗示了曹操对其才华的复杂心态(既欣赏又忌惮)。杨修后来因才华过露及卷入立嗣之争被曹操所杀。

总结

“魏武过曹娥碑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文字谜语,展现了汉字离合的奥妙,也微妙体现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心智较量,以及魏晋时期注重机敏才辩的时代风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