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才字迹中发现【8】

鲁迅先生曾言,佩服严复“与众不同”,称之“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我以为,鲁迅先生即是二十世纪中国感觉锐敏的人。“感觉锐敏”即在于眼力的深邃,思维的独特,思想的精湛,表达的穿心入骨。

■ 一个“转”字了得!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这是“社会批判”,也是“人生批判”,间有“文明批判”——昭示了一种人生“周期律”吧?不是非常引人深思吗?

今天,“在街上转”“在家里转”或许少了,但“在网上转”不匮乏吧?“在社会上转”还不能说“消失”了吧?

由这“三转”,鲁迅先生逻辑地推论: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这样,就是一种极为现实主义的批判。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孩子观”

今天的实在,相比过去,是根本改观了,但每读如此文字,不是让人深刻省思吗?

“福气的材料”还是“人的萌芽”?

孩子,到底是父母“福气的材料”还是“人的萌芽”?我以为,这样的问题,是鲁迅人生哲学的最为深刻处。我想,这也是少有人深长思之的。

“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过‘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如是,对传统社会与家庭的批判,该是至根至底了吧?!面对社会历史,我们有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吗?有或没有,根源在于什么?在“聪明才智”上,鲁迅“过时”否?

“父之辨析”

鲁迅先生指出,“父男”是可以分成两种的:

“孩子之父——“只会生,不会教。”

“人之父”——“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我以为,鲁迅先生这样一种“父之辨”,虽然是基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发现”,但于今天,仍然是不乏深刻教益的,其所倡言的“我们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更是值得今人所高度警醒!——“父的资格”,不仅是“能生”,而重在“能教”——教育子女成为“完全的人”

非有“全面发展之父”,何以有“完全的人”的子女?人生,是一个代际连续性发展的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得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读高中的时候,生物课老师曾讲:“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让我记忆刻骨。可惜的是,...
    眺山阅读 3,728评论 1 14
  • 读书,不在于从书中获得了什么,却在于因读书而开启了自己大脑中的什么。 这该是别开洞天的一种“读书观”吧?当然,这是...
    眺山阅读 2,934评论 0 7
  •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一直努力保持乐观。根据以往的经验,自我鼓励和安慰确实奏效。现在我反倒想自暴自弃一把,随他...
    温暖的三颗灯阅读 1,852评论 0 1
  • 前言 读书是种享受,不该是繁琐的,迁就的,义务的。但是人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一本好书只在脑海中留下浮光掠影,而后难在茫...
    千影鹿阅读 31,762评论 24 1,028
  • 小小蘑菇伞 撑起一方天 有点娇弱 有点孤单 还有一点点 勇 敢
    托腮云朵阅读 1,540评论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