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美德,才是最应该传授的知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自古以来,美德一直是人们所极力推崇的,不仅在东方是这样,西方先贤也是如此,“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的提出,更是让诸多美德教育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道德是否可教?从东西方先贤的主要思想中,我们可以坚定的判断出,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美德,才是最应该传授的知识。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十分善良,随着人的成长,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渐渐的改变了人们本来就善良的本性,要想让人保持自身的美德,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实现。而西方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是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跟孟子的思想一样,要想保持住从造物者手里的美德,只能通过不断的教化,即道德的教授。所以说,从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来看,只有通过道德的教授,才能保持住人们本身的美德。
跟孟子思想相悖的另外一位思想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从刚生下来就是坏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化,才能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即美德。从人性本恶的观点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最不可或缺的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知识的重要性。
西方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从这种观点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难想象,如果每个人都缺少道德教育,那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以上三个例子虽然只是从人性假设方向论证了道德是需要被教授的,但也从侧面论证了我们的文明发展到现在正是不断教授道德的结果所在。
从以上观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不仅是可以教授的,而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缺少道德教育,就没法达到美德的高度;如果一个社会缺少道德教育,更没法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道德是否可教?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成立的问题,如果道德不可教,那么学习其他知识是为了什么?如果道德不可教,学习越多的知识,只能给社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
所以说,道德是可以教授的,而美德,才是最应该传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