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邑之事后,汉匈之间已经撕破脸,但没有马上大战。匈奴人很多东西需要通过汉朝的互市才能得到,而汉朝也没有马上关闭互市,以此稳住匈奴人。
但互市带给匈奴人的只是杯水车薪,在公元前129年,匈奴人突袭上谷郡,烧杀抢掠而回。
武帝决定给匈奴一个教训,准备派四路万人骑兵出击匈奴。
为啥只出兵四万?
因为这次是要深入匈奴腹地,人数过多的话,军队的补给跟不上,这种长距离深入作战,需要的补给队伍人数估计是出兵人数的几倍。之前三十余万人设伏马邑,那是因为还在长城内,军队的补给没什么压力。且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带有试探的性质,所以四万人马并不少。
汉武帝启用了三个近臣(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和一个老臣李广,以此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
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郡,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四路人马,只有卫青一枝独秀,其余三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卫青长驱直入,追击匈奴到龙城(匈奴人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的地方,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斩获首虏700余级。袭破龙城的战略意义和影响甚远,从此匈奴人对汉人来说再无神秘可言了,汉匈之间的心理天平正向汉人倾斜。
由于卫青建立奇功,武帝封他为关内侯。
公孙贺在茫茫沙漠,愣是没遇到一个匈奴,也没损失人手;而公孙敖就惨了,遭遇匈奴,折损了七千多人;而老将李广更惨,他遇到匈奴主力部队,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了,最后靠着无双箭法逃回了汉朝。
公孙敖和李广损失惨重,按律当诛,赎为庶人。
匈奴为报龙城之辱,回抢汉地边郡,以渔阳郡损失最为严重,汉武帝派韩安国主持渔阳军政。
韩安国听信俘虏的话:说匈奴的部队早已回到漠北。向武帝说渔阳只要700人就可以了,只是匈奴过了一个月又来袭,幸亏最后关头燕兵来救,不然韩安国就殉国了,将韩安国调到了右北平戍守。
武帝派卫青、李息分别出雁门、代郡反击,斩杀千余人,大获全胜,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
韩安国在右北平病故,武帝重新启用老将李广,李广在右北平,匈奴不敢来犯,就把矛头放在了上谷郡和渔阳。汉匈进入了拉锯局势,你抢你的,我抢我的。一年后,武帝复遣卫青、李息率军出征,两人一路打到陇西,破掉匈奴楼烦、白羊王两部。这是汉朝对匈奴取得最大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汉朝得到了“河南”(此“河南”并非今天的河南,而是在今内蒙古黄河以南),黄河以南土地肥沃,且有黄河天险作为屏障,战略位置很重要。这不仅减小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而汉朝对匈奴亦从守势转为攻势。
此役,可算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