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学习有四个阶段的阶梯框架非常有意思,这与之前我在哪本书中读到过的认知的四种状态说的是一回事。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只不过这个解释更具体一些,还进行了举例作证,跟大家分享在此。
因为是有关绩效的论证,所以论证了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或者说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就会有不同的绩效水平。
无意识的无能力=低绩效,无识别能力和理解力。
有意识的无能力=低绩效,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弱项。
有意识的有能力=绩效提升,有意识、刻意的努力。
无意识的有能力=自然的、完整的、自发的更高绩效。
我们通常会依次完成这四个阶段,当一个阶段完成后,如若继续提升,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梯的攀登。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处于学习阶梯的哪一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人是自以为是的,第二阶段,开始产生了敬畏心,到了第三阶段,有了谦卑心,刻意进取,一直走进第四阶段出神入化的状态。
那这四个阶段是不是不可跨越的顺序依次进行呢?也不是。比如孩子学说话、走路就是从无意识的无能力直接进入了无意识的有能力。而我们学习驾驶技术就是从有意识的无能力到有意识的有能力阶段,拿到驾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有意识有能力的阶段进行,直到日复一日熟能生巧之后,驾驶行为与我们浑然一体,就进入了无意识有能力阶段,我们可以一边思考、聊天或者听音乐,一边自如地开车。
驾驶技术的学习可不可以实现跃迁?答案是可以的。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聘请教练带领我们走过第二、三阶段,使我们的有意识的在这两个阶段徘徊,花费时间和金钱,这种通过批评和指示提供的意识不属于真正的自主学习。教练的专断与批评,削弱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效果可能更差。关于这点,相信在驾校进行过培训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虽然最终我们也学会了驾驶汽车,但是这样的学习形式拉长了学习过程。
既然靠别人的指导,把改善的责任交给其他人不可能实现阶段跃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自我教练,把责任留给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当我们排除一切干扰,仔细观察了解自己操作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有意识的、不带偏见地、诚实地面对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档位配合、速度调整、距离判断以及肌肉紧张度等方面进行有意识重复揣摩,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习惯,无意识的有能力就开始展现。
这种自我教练形式显然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形式,不需要刻意改变某些在有意识无能力极端发现的缺陷,付出更少的努力却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不断尝试把事情做正确和不加评判地持续监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两者带来的结果差异很大。当我们不加评判地持续检测时,是一种输入——反馈循环,带来高质量的学习,给我们的学习留有余地。而不断尝试要把事情做正确是一种充满压力的状态,就如我们到驾校学驾驶一样,压力巨大,效率低下,机械地操作,效果很差。
谈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教养孩子,从学习驾驶来看,某些方面放手让孩子自我教练是不是更有效的,让他们在自我尝试——反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没有家长的指手画脚,孩子可能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