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我着实享受着阅读专业论文的乐趣。缘起我前些天需要查些录音专业新技术资料,于是从一两篇论文又延伸开来,促成了一个我拜读优秀论文的小周期。从最前沿录音新技术,一直回溯到二三十年前录音界大佬的经典论文,一篇篇读下来,我收获巨大。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李大康老师二十多年前的论文——《京剧实况录音中乐队的声像设计与实现》和《国宝录音札记——曾侯乙编钟录音纪实》带给我的震撼。如果你刚好是录音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强烈建议把它们找来读一读。这种没有一句多余言语的优秀文章,即使是基于二三十年前的录音工艺和技术,我们依然从中受益匪浅。
京剧这篇小论文,由三部分组成,依次是:实际录音中的实现方法、理论依据从何而来及如何运用、通过实验证明落地的可行性。它“一反常态”的先告诉读者实际做法,再翻回头去说这么做道理何在,很吸引人。毕竟理论是枯燥的,探究和论证的过程也有点繁琐,可具体怎么做最容易理解。当读者理解了做法,再去看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方案最佳,把理论结合实际,一下就通透了。这篇论文篇幅不长,但找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实打实的干货满满。
而曾侯乙编钟的故事,我以前听大康老师讲过一部分。前些年也曾经有幸跟他一起在大钟寺录过永乐大钟。即便如此,读这篇纪实小文的时候,我也深深的震动着。基于那个时代的录音技术的局限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得以如此最大限度地记录下国宝千古绝响的演奏,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论文的内容也许仅对录音工作者有着巨大的意义,但从文中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绝对是共通的。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日趋注重个人品牌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专业能力、语言水平、沟通技巧、人脉,还是其他什么?
我目前的想法是,本事固然重要,而不足可以随时扩充和学习,逐渐积累就好,达到某一高度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心态和理念其实更值得重视,因为它们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事的思路和方向,做对了也许还会帮我们开启一扇扇新的大门,通往越来越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