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是度量,矩是尺子。絜矩之道,就是规范、示范,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做,你就自己先怎么做。所以在上位的人孝敬老人,民间就会兴孝道;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民间就会兴悌道;在上位的人抚恤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叛。
你希望他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你不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人。所以,你不希望上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下级;你不希望下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上级;你不希望在你前面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手尾,你就不要留手尾给后面的人;你不希望在你后面的人给你使什么手脚,你就不要给前面的人使手脚。
这就是絜矩之道。
在我们的经营中,如何能让客户不拖欠我们的款项呢?就是我不要拖欠供应商的款项。因为当你抱怨客户拖欠的时候,你也在毫不在意地拖欠你的供应商。那么,难道你不拖欠供应商,你的客户就也不拖欠你了吗?我们不该这样想,你既然有不拖欠的要求,就要先要求自己。
张居正说:这就是将心比心,将人比己,体察无不周全;用自己的心态对照来与别人相处,处之无不恰当。上、下、左、右、前、后,都均齐方正,这就像那匠人做一个方形的器皿,都是用尺子来量好的,没有一条边不是方方正正,所以叫作絜矩之道。
这里我们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不是“我希望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而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我怎么对你,和我有关,和你无关,因为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的。
企业生产管理上强调“不把次品留给下一道工序”,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产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出厂,结果出了次品,这问题出在哪道工序呢?要复盘查个底朝天。如果检查次品不是靠完成生产后的最后一道质检工序,而是靠每一道工序的工友,所有人都有强烈的不把次品传给下一道工序的意识,这就是车间里的絜矩之道了。
当人和人之间起了冲突,所谓“你不仁,莫怪我不义”,这就是不义。因为自己已经决定不义了,必然在其他地方还要收到不义之报。你不仁,那是你的事,而我对你仁义,是我的事,和你怎么对我没关系,因为我对所有人都仁义,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这就是絜矩之道了。
这里有两条要反复强调一下:
第一条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相互对应的,而是一个标准对所有人的,在报仇和报恩上面,都是这样。先说报仇:
《论语》记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以德报怨的话,用什么来报德呢?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就是该怎样就怎样,你不要“替天行道”,也不要报复过当。
在报恩上,是要感恩,而不要报恩。受了别人的恩,不要当个负担,成天想着怎么报答,这就成了利益交换,老想还人家情。这情,你可不一定还得起。但你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社会,对所有人。别人帮助你,是因为别人有能力。当你有能力,你也要去帮助其他人。同样,当你帮助别人时,也要不图回报。求仁得仁,你就已经得到回报了。
第二条呢,是在“仁义”这个问题上,不要太自信,以为自己多么仁义。“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里面所谓的“你不仁”,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别人不一定这么看。前面讲正心的时候讲了“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情绪、利欲和好恶所控制,没那么公正。当你说别人“你不仁”的时候,人家未必真有那么“不仁”,而当你说出下一句“莫怪我不义”的时候,你肯定就是“不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