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写道:“成为什么,不过是存在的附属。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
关于“生命”与“教育”的思考,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终究还是无法抵御大夏书系共读的诱惑,又一次选择了加入《教育的本质》的共读,第一章《生命与教育》第一节《成长与教育》,本节主要聚焦成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到底何为成长呢?
什么是“成长”?还在成长的人与停止成长的人之间,有怎样的本质区别?成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何种意义上说自己是成长的?成长后的“自我”是否还是“自我”?
与其说是共读吸引了我,不如说是灵魂拷问式的领读吸引了我,成长,多么新鲜的字眼,多么具有生生不息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字眼,这些年在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上也算是在成长了,虽然这些成长和职称评审没有半分钱的关系,当其他人忙着为职称评审奔走西东时,我却在专业阅读的路上走得泰然自若,在专业写作的路上怡然自得。
从生理意义上讲,也许十八岁以后,每个人都停止了身体意义上的成长,但是灵魂与精神的成长要伴随一生,甚至是与日俱增。这要看每个人对成长意义不同的诠释了,最终是要看对成长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踏上讲坛二十六年,始终没有停止成长的脚步。学生时代对阅读写作的兴趣和爱好保留至今,散文,小说,书评影评,教学故事等,都能信手拈来,无论是教学工作上的文字还是生活抒情散文都能轻松驾驭,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着,收获不断:从县作协,市作协,省青少年作协,省散文学会,还有心理咨询师专业学习上的成长。
当然,这些在同行看来,都是和职称扯不上一点儿关系的,但是我很享受这些带来的快乐,很笃定自己这么多年的自己培养自己,成长后的“自我”并不是“自我”!
我没什么野心,只想自己的生活自己把握。工作、职称、热爱、自由与现实,到底该做个什么样的排序?不妨多听听内心的声音,考量自己平衡月亮与六便士的能力,去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不过先别急,积攒积攒底气,才能走得更远。推翻现有的生活重构崭新的生活?还是固守一眼能望到头儿的生活?并非人人都可以有承担的勇气,尽最大努力去对日常进行调整和修补,未尝不是英勇。
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生活”,不过是拿别人的刀尺裁剪自己的生命,但还是很难不顾一切地冲破世俗观念,脱离任何轨道而跑去旷野上撒欢。旷野也好轨道也罢,归根到底,都属于他人的评判。
张祖庆老师在《修好一颗心》对于成长的理解:生命就是不断的遇见,遇见风,遇见雨,遇见烈日,遇见暴雨,遇见未知的不断成长的自我。所以,不要害怕。生命就是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