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尚书》共计58篇,全文大约三万一千字左右。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农历虎年前夜把《尚书》仔细研读了一遍。在我所读过的书中,感觉《尚书》是最难读的一本。期间中断了大概十天的时间,因为要休息下疲累的大脑。阅读期间,枯燥的感觉时刻泛起,却又被文中的精彩所吸引,强迫自己必须读下去。读到后来,我终于发现、坚持读《尚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寻根问祖”。
《尚书》的治事思想是知民本,修明德,慎始终。用职方略是亲贤能,远奸佞,和士民。其中对政事、民俗、文化、军事、刑罚等等,其阐述与训诫无不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在阅读《尚书》的过程中,时常有后代学者的影子闪现,他们无不是从《尚书》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他们的作品及书信等也有其精、彩的文法。
比如:最近说的“羲和逐日”就是出自《尧典》;我国历来讲究的被称作“五常”或“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美德出自《舜典》,以及其篇中对诗与歌、音与乐的定义等。
如果说其中的《虞书》是纲,那么《夏书》、《商书》和《周书》就是对它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如果把《尚书》做为根,后代的很多学科都是在此基础上结出的叶和果。因此,我认为,对于经典的研读,如果不深钻硬啃,就吃不到肚子里去;不把它嚼碎了,也不易消化。
我是一边看,一边借助于其他专家学者的译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主要参阅了90年9月版贵州出版社的译著)。有很多地方如果直白的解读,也不容易看明白。然后通过对每一篇的理解,感之于心,发之于声。而诵读的过程使我对文意的体会又加深了一层。
《序》言中说《尚书》是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可见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尚书》里的内容就早已存在。而从孔子的言论中,时常能显示出《尚书》中的思想,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均属于德的范畴。
我从刚开始的读不通,到能读,再到读顺、还要把字音读的准一些,是下了一些功夫。若有错失之处,也请指正,待闲暇时修改。
有时,文中一句话只三五个字,但仔细分析,却有多层意思,这使我不得不对某句话做深入的思考。我把一些感觉精辟的字句都做了加重标识,待空闲时赏读。
《尚书》中习惯用倒装句,使动用法也比较多。而且句中绝大部分应按字去理解。现今也许是一个词,但在其文中,就不能完全当作词,这是其中的一个特点。所以,在读《尚书》原文时,不能看表面上的词,应先想如何明白字的含义,而我的做法是站在书中人的角度去想、去讲,甚至有时是去演绎。即把天地当舞台,万物自有其生气。
也就是说,即使理解了字的含义,有的地方也不能生搬硬套,还应结合当时的情态,也就是背景,语言,环境等等去考量。毕竟古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是某个人在某个时点想做某件事,如何做,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把这种情与景带入诵读中,效果会比较好。但我做的不够好,在解读时,只能写“意思是”什么,不能象《山海经》那样说是“译文”。。
研读《尚书》还有一个难点是同字同音不同义,又或者是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等等,总之,在字、音、义的区分上是需要仔细辨别的。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去研读,能轻松许多。每一代人经验的延续,就是传承。传统也是这么来的。
我们提倡传统文化,并不是说要复古,而是汲取其精粹。我看到很多文章的引经据典中,常引用外国的,而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我们先人的文典中早已经出现过。我认为这是用汉字在弘扬他国的文化。这种引用不能说不对,但本国明明有之,何必舍近求远呢?
科技发展有先后,在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寻找真知的时候,当然可以学习、借鉴,甚至引进,但这些都应结合本国的实际与传统。
汉文化的包容性很广大,从汉字的结构上就能体现出包容。那我们何不潜下心来,先研读国学经典的恢弘博大呢?在此基础上,再把国外的好的经验吸收为己用。尤其是在文化的传承上,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应动不动就用他国人的话说本国的事,说严重点,这就是潜意识下的文化的背叛。谨慎啊!
道理说多了就成了空谈,还是继续研读,夯实国文基础,发扬传统文字,希望不远的将来,能有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把文学作品激溅成清澈、明悦的池潭,溢行四方。
欢迎加入稷古岛,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努力的学习起来,扎牢我们的根,这对自己和后代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