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读后记

今古文《尚书》共计58篇,全文大约三万一千字左右。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农历虎年前夜把《尚书》仔细研读了一遍。在我所读过的书中,感觉《尚书》是最难读的一本。期间中断了大概十天的时间,因为要休息下疲累的大脑。阅读期间,枯燥的感觉时刻泛起,却又被文中的精彩所吸引,强迫自己必须读下去。读到后来,我终于发现、坚持读《尚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寻根问祖”。

《尚书》的治事思想是知民本,修明德,慎始终。用职方略是亲贤能,远奸佞,和士民。其中对政事、民俗、文化、军事、刑罚等等,其阐述与训诫无不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在阅读《尚书》的过程中,时常有后代学者的影子闪现,他们无不是从《尚书》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他们的作品及书信等也有其精、彩的文法。

比如:最近说的“羲和逐日”就是出自《尧典》;我国历来讲究的被称作“五常”或“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美德出自《舜典》,以及其篇中对诗与歌、音与乐的定义等。

如果说其中的《虞书》是纲,那么《夏书》、《商书》和《周书》就是对它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如果把《尚书》做为根,后代的很多学科都是在此基础上结出的叶和果。因此,我认为,对于经典的研读,如果不深钻硬啃,就吃不到肚子里去;不把它嚼碎了,也不易消化。

我是一边看,一边借助于其他专家学者的译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主要参阅了90年9月版贵州出版社的译著)。有很多地方如果直白的解读,也不容易看明白。然后通过对每一篇的理解,感之于心,发之于声。而诵读的过程使我对文意的体会又加深了一层。

《序》言中说《尚书》是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可见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尚书》里的内容就早已存在。而从孔子的言论中,时常能显示出《尚书》中的思想,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均属于德的范畴。

我从刚开始的读不通,到能读,再到读顺、还要把字音读的准一些,是下了一些功夫。若有错失之处,也请指正,待闲暇时修改。

有时,文中一句话只三五个字,但仔细分析,却有多层意思,这使我不得不对某句话做深入的思考。我把一些感觉精辟的字句都做了加重标识,待空闲时赏读。

《尚书》中习惯用倒装句,使动用法也比较多。而且句中绝大部分应按字去理解。现今也许是一个词,但在其文中,就不能完全当作词,这是其中的一个特点。所以,在读《尚书》原文时,不能看表面上的词,应先想如何明白字的含义,而我的做法是站在书中人的角度去想、去讲,甚至有时是去演绎。即把天地当舞台,万物自有其生气。

也就是说,即使理解了字的含义,有的地方也不能生搬硬套,还应结合当时的情态,也就是背景,语言,环境等等去考量。毕竟古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是某个人在某个时点想做某件事,如何做,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把这种情与景带入诵读中,效果会比较好。但我做的不够好,在解读时,只能写“意思是”什么,不能象《山海经》那样说是“译文”。。

研读《尚书》还有一个难点是同字同音不同义,又或者是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等等,总之,在字、音、义的区分上是需要仔细辨别的。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去研读,能轻松许多。每一代人经验的延续,就是传承。传统也是这么来的。

我们提倡传统文化,并不是说要复古,而是汲取其精粹。我看到很多文章的引经据典中,常引用外国的,而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我们先人的文典中早已经出现过。我认为这是用汉字在弘扬他国的文化。这种引用不能说不对,但本国明明有之,何必舍近求远呢?

科技发展有先后,在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寻找真知的时候,当然可以学习、借鉴,甚至引进,但这些都应结合本国的实际与传统。

汉文化的包容性很广大,从汉字的结构上就能体现出包容。那我们何不潜下心来,先研读国学经典的恢弘博大呢?在此基础上,再把国外的好的经验吸收为己用。尤其是在文化的传承上,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应动不动就用他国人的话说本国的事,说严重点,这就是潜意识下的文化的背叛。谨慎啊!

道理说多了就成了空谈,还是继续研读,夯实国文基础,发扬传统文字,希望不远的将来,能有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把文学作品激溅成清澈、明悦的池潭,溢行四方。

欢迎加入稷古岛,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努力的学习起来,扎牢我们的根,这对自己和后代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山海经》的译文,终于全部完成。 近两个月的读译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有几次...
    阑珊一暮阅读 1,573评论 17 59
  • 《尚书》原名为《书》,六艺之一,记载了上古文献,故名《尚书》。 个人认为,《尚书》是必读的国文精粹。尤其是对汉字和...
    阑珊一暮阅读 1,720评论 11 52
  • 从正月里开始配合着《史记》读《尚书》,到上周末为止,终于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虽说自己读的效果没有学友们那么好,但能磕...
    与美好同行阅读 1,054评论 0 3
  • 《熊逸书院》里,大大在回答读者提问时提过,如果有机会给大家讲讲名字的学问。我就找到了熊逸以苏缨为笔名出的这本书,里...
    satoshikunn阅读 2,464评论 0 6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35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