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管理,最低境界当然是不管理,不会特别留意自己干了什么,想了什么,以及正在想什么,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上学上班之后,要被逼交作业,很多人就开始做「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关注在什么时间点之前要完成什么,像项目经理一样不停检查交付物和生产周期的对应关系。
这一点都不高级,因为时间不是最贵的资源,人的头脑才是。
时间管理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它能使最大的人数产生效益,像92#汽油会在农村流行一样。
稍高级点的方法,是约束和驱动特定行为和思维,变成「内容管理」。
比如不刷短视频、不犯拖延症、建立周期性的行为习惯,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注意到头脑使用方式的不同能产生差别,但还没抓住更本质的规律。
内容管理肯定可以起到作用,但很笨重,长期这么管像衡水中学的学生,谁也受不了。
所以要提炼它为什么有用,依据发现的规律,换成正常人能接受的管法。
那么就出现「状态管理」,它不追踪进度,也不限定内容,只关注脑力的投入状态,是不是高投入、低损耗,避免输出减弱,或者不划算的投入产出比。
完成某件事需花费的时间是不重要的,确认是在最优路径上就可以,其它看命。
甚至完不完成某一件事也是不重要的,主要看兴趣大小,看做什么能激发和抓住最大的脑力输出。
因为到了这个阶段,「感受」是最重要的收益,高过要交作业的紧迫性,和作业能得到的分数。
而感受纯是精神上的反作用力,精力输出的排量越纯越大,推进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