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不敬,何以别乎?”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敬”的本义有不同的说法,西周金文中敬字多用为严肃、肃敬之义,恭敬之义始见于春秋金文。《诗经》雅、颂部分多用为严肃、恭敬之义。后来“敬”也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敬意等。[4]敬”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从“茍(jì)”从“攴(pū)”。“敬”的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会意字。金文(图1、2、3)的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又)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传出戒、慎的意思,这就是“敬”。小篆(图8)的左边变成了个“茍”字,“茍”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仍然是手拿木棍或鞭子,意思未变。楷书是由小篆楷化而成。本义为警告,是“警”的本字。一说这种构型是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所以:敬最初的意思是警告,驯服,后面演化成要对人有礼貌。我觉得很有意思,小时候,父母用各种办法训练训练我们健康成长,遵守规则,我们以后就会对他们尊敬,有礼貌。我突然觉得敬是一个权威的字,表达是我们对权威的服从和礼貌。所以,子女的孝除了赡养父母外,还要尊敬父母,给他们尊严。
我又反过来想:父母年龄大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老小老小,其实也意味着,当父母年龄老了,家族里实际的权威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向父母提供各种符合此时此刻环境的要求,并且帮助父母适应如何利用现在的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权威。所以,利用我们的权威和知识,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好,让他们适应这个社会,去获得他们应得的尊重和能力,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只赡养父母不是孝,帮助他们获得尊敬和爱才是真正的孝。
虽然,我觉得我可能演绎了这一段,但是,我觉得这是我能做到的最高等级的孝了。联想到单位上,其实好的领导除了让员工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外,还具备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这就需要领导怎么利用权威性来做了。好的领导是可以让员工开开心心,自我效能感良好,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惜,现在很多领导只会打击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了,各种官僚性的官样文章,刻板照搬领导指示,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工作,这样的领导怎么让人去敬爱呢!
今日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
以上四章皆问孝,而孔子所对各不同。或疑乃孔子因人施教,针对问者之短处与缺点。于是疑子游或能养而稍失于敬,子夏或对父母少温润之色,凡此皆属臆测。《论语》文辞简约,或当时问语有不同,孔子针对问语而各别为说,记者详孔子之言,而略各人所问,遂若问同而对异。学者且当就文寻绎,知孔子言孝道有此诸说,斯可矣,不宜离此多求。
今天这一章比较难 我对于色难的记忆只是在《纪晓岚传记》里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据说和珅想为难纪晓岚,所以以论语出对,其中有一个就是色难,纪晓岚回应的队子是:容易,当时对此印象深刻,色对容,难对易,故而色难对容易。
今天看到这一章,才明白色难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父母的容色,一是孝子的容色。所以,是不是真心孝敬父母,还是假意,从脸色肢体语言以及行为上可以看他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他是怎么说的。但是,还要看你做的时候的语气和态度,我们经常说,事也做了,人也得罪了或者烧了香,推倒了菩萨!这就是虽然看上去让父母修养了,把美食进献给父母享用了,但是板着脸,说话阴阳怪气,行动摔摔打打,让人看上去就不是心甘情愿,心情愉悦的,这样的行为和表情不统一算孝吗?
这几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孝,也就是说孝更多的是和父母、权威的亲密关系,不同的人表达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但是都要求是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去做,去回应,去表达。我想这才是孝的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