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两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时候,学语文课,最爱读此句。那时不甚理解意思,仍觉读此句神清气爽,心生欢喜。只因句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见朋来喜心生,哪里还容得下闷闷不乐呢,作业呀,学习呀,九宵云外一放,我们去玩吧,然后天真无邪地一道烟一起跑了。
而今,有朋远方来,自然欢喜,只是这欢喜中像是隔了一层结实的薄膜,两两客气寒喧的很呢。若不一方继话扯唠,另一方接茬研磨,那真真将朋字演不下去,戏就早早谢幕了。
年岁愈长,愈偏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想那,海水、江水、河水、湖水、溪水、泉水、雨水等都含有水成分,只是味道不同,含的物质不同罢了,也不去深究探险。
至于读书。年少时,有大把时光可读可学,却偏偏与书叫板,视书为坟墓地狱,一读起书便耍小聪明,形在看书,神早就撑着翅膀飞得无影无踪,完全一副被孙猴子定住的形象——活死人。
春去秋来,人至秋岁天,方晓得书的妙处,于是如同八角的章鱼,使出浑身触角,到处搜刮各种书的食材。比如工笔画、国画的画法呀,草木植物的识解呀,古琴的弹法呀,唐诗宋词呀,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近代文人故事呀,花道香道茶道,旅游地理,各地美食民俗文集,面包及各种烘焙的做法呀,外国攵学呀,古典古籍啦,甚至连佛经的书也不可少,等等,生怕漏掉一分一毫的营养,更别说让人阻止与书的亲密接触。若有人阻止,也敢拼死护书的周全。更是出过狂言,书在人在,书亡人亡。以此下了对书至死不渝的决心。后来的情景,更是令人发笑笑傻,人到哪,书就到哪。
如今,择一隅而居,四壁雪白,唯书傍墙而立,花草香木环室而绕,自由散漫,任兴任性,从此过上了真正与书相携的静好岁月。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念此句,不由得想起清宮劇《如懿傳》中的令妃,顿时觉“令"字,像株美丽的罌粟花,悦目的花容下,藏着恶魔的心。
能花言巧语的人,最能隐藏真实的本心,自然而然,心也就硬了狠了,仁慈消失了。
对于人,既不巧言,也不令色,只从本心出发,就算是落败带刺的月季果,只要有对的人欣赏赏识,也会从不同角度发挥出岁月的美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