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校中的教学,是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因素的构成中教师直接地或以教材为媒介作用于学生的教育行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教学的三角形模型”,一个实体地表征教学的构成要素,把握教学结构的最通俗的模型。这里的教材一般指教科书。“应答性学习环境模型”则强调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面对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教学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材讲解,这里的“教材”是一种“旨在儿童通过学习达一定目标而选择的文化性素材(事实、现象、资料、作品)等”。由此可见,从最原始的教学论模型到最新的教学论模型,其教材概念所涵盖的广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般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有目的所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学时的材料,就是“教材”。但深究起来,未必那么简单。教材的含义可以区分两种用法:一是同内容不加区别的场合,即囊括了内容含义的教材;二是同内容相区别的场合。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性质的把握大体可分三种视点:通常按照学科分类来把握教材性质。但也未必有明确的界限;按照学力或智能的要素来把握教材性质;按照认知发展过程来把握教材的性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现代教学论中对“教材”概念的界定突出了三个要素:“其一,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其二,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其三,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道德的认识、现念及规范。这就是所谓“教材”, 不仅指各种概念、原理、法则、理论,而且包括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方法、步骤、运算,规则、技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确立新的教材观,无论对于现实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抑或理论研究,都是严峻的课题。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基于新的知识观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干新的教学观倡导“三维世界”——教科书世界、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为其础教育课程的基础开发展示了无限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