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出我的动力,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婴儿觉得妈妈好像是自身的一部分,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妈妈。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
原文1: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依恋是一个人的情感向情感对象打开,意味着一种情感表达,当你的情感表达得到一致的积极回应时,这时候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你的情感表达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那么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如果你的情感表达一会儿得到积极回应,一会儿得到冷漠回应,忽冷忽热,那么你就会形成矛盾型依恋。紊乱型依恋,是没有稳定的表现,会在以上三种依恋类型中不断变换。
原文2:依恋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自体就是“我”,客体就是“你”,“我”表达了对“你”的渴望,而“你”积极回应了“我”,那么“你”和“我”就会通过这份动力建立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依恋是自体对客体的情感表达得到了客体的积极回应,从而在双方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由自体向客体表达依恋。
原文3: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当能量向内汇聚的时候就是自恋,当能量向外表达的时候就是依恋,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意味着这是能量的两种运行方式,向内即自恋,向外即依恋。
自恋产生的能量指向自体,是人的动力,适度的自恋可以发展自我的能力,而过度的自恋会让生命力憋在内部世界,失去与外界的链接。
依恋产生的能量指向客体,是人将自身的动力表达给外界,与外界建立链接,适度的依恋可以伸展自己的能量,过度的依恋会丧失自我。
想要让自恋者打开自己,将动力向外界表达,需要学会使用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本质上其实是自体的延伸。自体客体确实是独立的客体,在自体之外,但从自体的角度而言,这个客体就像自身的一部分,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
就像电视是我们眼睛的延伸,汽车是我们手脚的延伸,虽然自体客体是独立的存在,但我们不认为这种客体存在自我,而是可以用于表达自体情感和需求的工具。
扮演自体客体,也就意味着需要放下头脑层面的自我,和自体建立情感链接,让自体可以使用你。自体客体的延伸定义是能够滋养自体的各种客体。
原文4: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样。
“我”就是自体,而“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客体。当“我”感觉“我可以自由使用这个世界”,那么我的动力就会指向外部世界。
而要培养这种“我可以自由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最好是从最初的抚养着开始,妈妈以及其他抚养着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
原文5: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孩子没有足够的力量养活自己,需要依赖养育者,所以孩子更容易向比自己强大且怀有善意的个体低头,学会依恋。
成年人一般有足够的力量自恋,因为成年人有办法养活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但也因此,成年人不容易向其他人低头。
但不容易做到的意思其实是可以做到,只是有难度,至于到底怎么做到,接下来的课程应该会有涉及。
参考资料: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情感:自恋与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