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英杰全部印象就是站在天气预报屏幕前,笑容可掬地播天气,一天一天,我就这么变老了,他仿佛还是当年那个人,头发还是那么浓密,身材也没变形走样。而那块风云变幻的屏幕前,却流走了多少时光呢?
看这本《二十四节气志》之前,我不知道宋英杰这么有趣。
比如他这样自嘲,一位年轻妈妈向孩子介绍他说:“这就是经常在电视里说雾霾的那个伯伯。”而关于雾霾,他觉得以前雾与霾的比例是3:1,现在是1:3。雾霾一词会让雾觉得很冤。
天气里原来有那么多误解。要特别注意,“雨加雪”不是“雪夹雪”;阴间 [jiàn] 多云,不是阴间 [jiān]多云,很多人抱怨他们怎么还管起阎王爷的事情来了。
“平常”是平于往常;“终风”,不是风终止了,而是终日刮风;“发生”是专门描述春天的词语;“露点”是很清纯的气象名词。当露点低于零度时,就会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见面”很有可能是指收获了,可以见到面,吃上面。而不仅仅是相见约会。
闪电有胖有瘦,有长有短;以往的百年不遇,现在经常不期而遇。
靠天吃饭,主要还是靠夏天吃饭。
“谁不说俺家乡好”人们如数家珍地谈家乡物产时,很多都该贴上“made in 处暑”的标签,因为很多地方特产都在这个节气生长。
人们意念中的春风,并不是春天所有的风,而是宜人的那部分,但也常常是西伯利亚出品。寒风,惹不起,也躲不起。
宋英杰还有一些奇怪的脑洞。
夏至,景风南来。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
其实勤劳没什么用。如果不尊重节气就会“营而无获”,正所谓“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
处暑的风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温柔。每次看到《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时会下意识地想他与处暑的关联。古人把东风称为俊风,风也仿佛变帅了。如此一来,温和的风就是婴儿风,柔嫩、温润、有润肤功能。
鼓浪屿有家店叫苏拉与达维的小屋。苏拉与达维是2012年8月同时登陆的两股台风,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在鼓浪屿游玩时被困,疾风骤雨中相识相爱,后来就在岛上开了一家店。听到这个多数人会觉得很浪漫的故事,宋英杰却有一种挫败感,政府发布了最高等级的预警,为何还有群众受困,到底有哪些疏漏之处?
李贺有首诗中写道“少年心事当拿云”,他又想到,这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啊。那位少年到底拿的什么云呢?
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只扯下几片羽毛没有仪式感;层云低垂铺展灰朦朦,不屑去拿。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危险;流云不易摘。所以,摘秋天的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比较好。高洁、雅致。
正所谓“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云朵,回家做棉袄。
根据逐旬云量统计,南京是“颜值担当”,成都的白云物美价廉。三清山有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既科学又文学。
黑龙江当地的木蛙是“预报员”,如果预感冬季降雪较多,就不会迁移。宋英杰说他不吃林蛙,因为是“同行”。如果在餐馆里看到干锅田鸡,他会觉得是一锅“气象台台长”。
雪莱问:“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问题如果让哈尔滨来答,它会说:“真挺远的,还有七个月呢。”
看到这些问题和答案的时候,总会忍俊不禁地想起宋英杰的样子,大概好奇和有趣这种品质,真的能让人不容易老去吧。
你看,他又总结道:二十四节气里,小雪“成名率最高”。女人更喜欢借用天气和物候之类来当名字。2010年女人名字里,带雨字的开始增多,气候变暖后,降雨易、降雪难,雨多雪少。
宋英杰眼里的世界,都围绕着气象发生。
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一下Get到他与其他司机不一样的情调:“早春在柳树下恋爱;深秋,在桦树林里写情书。”
出门旅行,特别容易被借用了天气元素的广告感动,在一家店里看到一张信片,上面写着:X年X月X日,天气晴,我在这里想念你。他也写下一段话:X年X月X日,这里的天气特别适合想你。
宋英杰的同事采访西双版纳基诺族的老伯,问起他的生日,老伯不记得,只说“在白花羊蹄甲刚刚盛开时。”多么浪漫的回答,以花期代日期。
在云南,一位哈尼族的老师聊起一个习俗,谷雨后,他们要为虫儿们过个节,到田地里找几条蚯蚓、蝈蝈等虫类代表,主持仪式人念念有词在劳作时打扰到了它们,甚至伤害了它们,郑重忏悔,希望得到原谅。
在云南南糯山,勐海与景洪交界处有一个气候转身的地方,盘山而行,绕过一弯,气候各不相同。正所谓南阡朗日带彩虹,北陌顽云斗疾风。偶凑分龙得新雨,山村水荡说年丰。
我们居住在城市,对于风霜雨雪可能只想到带来的不便,那种对自然与事物的感受力似乎已经消失了。
在气象学上,关于风的界定很细微,可以根据树的征状定出来的一些风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你有注意过每天刮的风是摇枝还是坠叶了吗?
在各种气象中,人们还是最在意降雨的,古时降雨称谓带着明显的情感倾向,如喜雨、德雨、及雨、延雨、淫雨、恶雨、孽雨。各种喜好都在其间,态度迥然。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从前雨伞也有尊卑,《大清律例》一品、二品,银葫芦,杏黄罗表,红里;三品、四品,红葫芦,杏黄罗表,红里,以上皆三檐。五品,红葫芦,蓝罗表,红里;六品以下、八品以上,惟用蓝绢,皆重檐。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许用油纸雨伞。”
《礼部则例载》:“总督以下至知府,用杏黄伞;府佐贰以下至县丞、教官,用蓝伞;其杂职以下,无伞。又武官自提督以下至都司,用杏黄伞。”一件遮雨之物,也有诸多讲究。
宋代非常讲究服装色彩、质地、款式,让人一眼看出职业、职位。《东京梦华录》记,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宋都由汴梁迁往临安后,官员无法适应江南暑热,不遵服装旧制。礼部官员告御状:“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
平时我们有注意到什么时候开始打雷,或者听到雷声吗?
但是宋英杰的书有图表明,三月末,黄河流域开始有雷声。根据气象统计城市初雷日期,昆明2月6日、南昌2月14日、广州3月4日、太原4月30日、长春4月27日、乌鲁木齐5月24日。
与此同时,那种对自然现象的渴望与欣喜,已然不见了。清雍正年间,所属境内无论远近,一有雨泽即即奏闻。京城下场雪,臣子会“上表称贺”。
《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立春到东郊迎候春;立夏到南郊迎候夏;西郊迎秋、北郊迎冬。知道哪个季节,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同时,在那样的节气里,还有很多隆重的事情,北宋皇帝向百官赐春盘“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弄得气氛很庄重。
周代为王室管理冰的专职人员叫“凌人”。立夏之后相继给百官赐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秋日止。”
冰可以用来行贿,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那时候,动物也懂得节气呢,雨水节气有个物候特征是獭祭鱼,水獭在岸边捕鱼,捕好后陈列在水边,给自己吃的食物,却如同供品祭祀似的,生生弄成了一个典礼。
过去还真不知道古人或者在远方,对节气的解读是那么诗意。
农作物有自己的生日,棉花是七月二十日,水稻是八月二十四日。
兴风、行云、布雨、酿雪。说明雪要更加细致。
很多国家都有与物候挂钩的天气词汇,如桃花讯、黄梅寒、豆花雨、裂叶气。日本用来形容天气的词汇有:夕立、春邻、淡雪、下萌、春浅、过樱雨。
农桑、风物、起居、行止,都是节气,鸟语花香中的气候密码有着缜密的序列。“椹黑时,注雨种,亩五升。”当桑椹熟得黑紫时,雨一停就可播种小豆了。
“麦秀风摇,稻秀雨浇。”一个鲜美的换季标准。
德语有一则农谚,以土豆内心独白的方式解释什么是可耕之候。土豆说,三月种我,你想怎么着?四月种我,我想怎么着怎么着;五月种我,你想怎么着怎么着。
古人还有“望杏瞻榆”的习俗,望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当榆树结荚时,恰好赶上下雨,就可以种豆子和谷子。
漫长岁月累积的宜忌遍布各个时令。
喝粥,12月25日,夜煮赤豆,合家食之,出外者留之一,祛瘟鬼。
洗浴元日,煎五香物,令人至老顺心。
正月十日沐浴牙齿坚。
立春日清晨煮白芷、桃皮、春柏三汤。吉。
初三日取枸杞煎汤,令人光泽不老。就连拔几根白头发都得选择时令。
农历三月初一日、初十日拔白生黑。
现在的人们,大概忙得满头白发也无闲情关注了。
要伴随着节气过日子。春天里人们干什么呢?“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或缀以杂花以为盖,幂丰叶而为幄。流水泛酒,翠草成裀,花落为褥,独醉春风。
端午换新装。宋朝《岁时广记》国之制文武官诸军校在京者端午赐衣服。杜甫写过一首《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皇家在农历六月六日将各种家什翻出来晒,皇史宬等处,晒晾鸾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
古时候没有空调,但人们越热越有闲情。夏日相邀品茶、鸣琴消夏。“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偃仰茂林逃酷暑,呼朋酌酒莫辞频。”
霍仙鸣别墅在龙门,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镂木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或者以醉卧的方式避暑。
辛弃疾的这句词也很适合刻画暑热时节人们的动静行止: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明仁宗《池亭纳凉》: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舞燕来青琐,流莺出建章。大热天儿,就连皇上也只好看槐叶闻藕花,盯着舞燕流莺,
普通人靠着花枕、眉头微锁、若有所思,盛夏午后,槐荫之下,仰卧袒胸、露腹翘足。旁边有书卷,消夏颇有仪式感。
很多宋、元、明时期的画家都画过消夏图,纪录当时人们过夏天的方式,画中有山丘、树荫、凉亭、茅屋、小流、一院蔷薇。比现代人躲在空调房里雅致许多。
此时的北京却经常下起槐花雨,淡绿或玉白串念珠。花随雨落、雨有槐香。《清嘉录》记载“立秋前数日,罗云复叠、细雨帘织、金风欲来、炎景将褪。”
宋英杰古文功底很好,引用的诗词,不仅美丽,还十分妥贴、应景应季,又有物候节气特征。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与万物像一对调情的男女。之后就是“红杏深花、菖莆浅芽、春畴渐暖年华。”之景。“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卷之晴烟。”“微雨众新卉、一雷惊蛰始。”“江国多寒农事唤,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树春风有两般。”“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
节气是齐家治国、存养行止之道,正所谓“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
通过此书,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与天气预报屏幕前不一样的宋英杰,更多的是那个对节气、时令、习俗已经麻木或者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