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方法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
想必这个专栏的读者,应该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一篇文章:
《统筹方法》
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一篇文章,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烧水泡茶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背后也是有相应的方法论的。
你看看我们这周的话题,其实不就是统筹方法的实践版本么?
留言:
甘甘:以前的工作经历中,有出现过上级直接撂挑子走人,留一堆难事儿给未提干未加薪的我的情况。周边同事都劝我先和HR谈条件再动手干,我自己觉得这是千载难逢锻炼和证实自己实力的机会啊,就咬牙坚持着做了下来。过了个把月,从HR到副总到总经理,都主动找我谈话,说要给我升职加薪,幅度比我自己之前期望的居然更高。
李笑来
很高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你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的话,我想这一条一定能排进前三名:
关键时刻不放弃。
后来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人,发现大多数人越是关键的时候,越容易放弃,而且这些关键因素恰恰成为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成长都源自于那关键时刻的一点坚持。大多数人都是在进步的前一刻放弃的,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快感。
希望这个专栏的读者都能够像今天留言的这位一样,能够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思:昨天,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去年参加一次市里的比赛,最终时刻我放弃了——不愿意去省里参赛。因为我想到那一个月以来备课、磨课的各种折磨,我不想再承受下去。那几天临参赛前几天,我的耳朵突突作响,百度说那有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想到如果要参加省里的比赛,还要各种磨课,反复上课,我都没有过多犹豫。不过,现在想来,那也不是我单纯的放弃吧,因为据说另一个人比我好。所以,我现在释然了。
留言02
罗辑思维初心:我时间上的串联并联应用——把专注度高的整段时间总在需要系统学习的内容。把小块专注度用在不需要系统学习的内容(串联)。运动或收拾屋子洗衣服之类用手脚不太用脑子的时候听音频(并联)。
李笑来
其实关于“串联”和“并联”的方法,我们早就在上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
想必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这么一篇课文:
统筹方法。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烧水泡茶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统筹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生活中处处都有统筹学,不会统筹,要乱方寸,什么也干不会。
大家不妨回去好好看看这篇文章,这不就是我们谈到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么?
其实很多道理我们早就已经学过了,那些中学的课文里其实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只不过我们觉得想当然,所以都没有留心。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有没有哪个你熟知多年的道理,等到某一天你才发现,原来它这么管用。
思:是啊,有太多的道理我熟知,但从来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可能我觉得那些道理离我太远了,因为我身边几乎没有这样的人。还有的道理表述方式很高大上,以致于我认为自己这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到。比如说,以前看到很多文章都说坚持多么重要,但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也是有点怀疑。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看到了很多普通人,正是由于坚持,获得了一般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比如我去年写百家号,开始的时候激情四射。后来遭遇了一些挫折,也因为它的推荐机制,我就放弃了。我们那个群9个人,只有一个坚持的比较好,现在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坚持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坚持做某件事,那么就超过身边百分之多少的人。是互联网让我真是感受到了。
留言03
HRJTT:今天的文章是一边审视自己的工作、一边检讨自己的生活。理清楚了两个概念:串联和并联。并且又清晰地认识“选择”背后的定义之一:某事,是否可以与成长并联?今后在做选择的时候这样问自己一定会改变结果。
李笑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我经常鼓励周围的人去打磨自己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最终能够落实到选择上的标准。如果你说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原则,但是到了选择的时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说明你的原则还不够清晰。
像这位读者一样,把“能否与成长并联”当做一个标准,就可以
像这位读者一样,把“能否与成长并联”当做一个标准,就可有效从生活中筛选出那些真正让自己“收入翻番”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各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当你的脑子里缺乏相应的概念时,你是不知道某件事情到底占用了你什么样的资源的。
比如当你的世界没有“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时,其实你并不清楚哪些活动占用了你成长的时间,而哪些工作则可以和成长并联进行。
留言04
小种子:工作后经常问自己,自己是老板会怎么看一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么久以来觉得最大的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就是元认知能力,这个像是地基一样重要。
李笑来
很多时候,外界的环境没有丝毫的变化,但是你的立场只要一转变,所有的事情便也跟着不一样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以学生的心态去学习的时候,其实你的关注点非常有限,你可能想着如何做好课后的练习题,如何在开始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但是一旦你用老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时,一切都变了。
你会想着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是否足够透彻,如果学生问各种问题应该如何作答。仅仅是人物设定都不同,我们对自己的标准瞬间就不同了,并且能够取得更多的进步。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工作中,如果你用老板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明显会有更多的思考,相应的收获自然也会增多。
思:之前,我总觉得自己的思维碰到了一个瓶颈,格局不够。老师提供的这个方法,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例子特别好。因为我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确实学生时代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功课考高分,而现在,我就想这个知识点应该怎样讲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
但是之前这个概念我并不清楚。所以,我有时候会换视角,有时候就和学生一样。当我和学生一样去听课的时候,评课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当我以同行的视角去看别人的课的时候,我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我听本学科的课程的时候能感受出一些优劣,而如果我去听其他科目的课程,那么我又不知道,那时候我是纯粹在学生的视角看课堂的。
留言05
舟舟的世界:既为老板打工,更为自己打工,明白了这一点,在工作或生活中就不会再随便抱怨或偷懒,相反,会积极主动地多做多想,尤其是争着做那些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李笑来
如果有一所学校给你全额的奖学金,并且给你很多次试错机会,你愿不愿意去试一下呢?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应该是“愿意”。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如果你觉得是在给老板干活,那么你是很容易抱怨的,但如果你认为是老板花钱教你做事,心态上就会有一些变化。
其实站在这个角度,老板反倒是弱势的一方。
如果在工作中碰到不会的事情,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而学习的成本其实是多半由老板负担的。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再去抱怨和吐槽了吧。
思:换个视角,人生大不相同。比如说,之前我投资损失了很多钱,如果是很久以前悲观的我,那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是现在的我,想想,幸好我之前撤出了一部分钱;或者想想,唉想开点,只要人还在,总共能转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