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过:“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世界不会直接给答案,我们必须学会使用批判性思维,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成为一个可以坦然面对复杂世界的人。
中国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先秦哲学著作《礼记中庸》,书中提到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精确地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的五个阶段。博学之,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指思维要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广纳百家之长;审问之,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指要仔细观察、深度思考,在有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慎思之,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明辨之,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四个阶段,是指要认真辨析“慎思”的知识,获取相对科学有效的结果;笃行之,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五个阶段,是指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结合实践,在不断实践和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们这代人,作为一个教师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思维影响比较大,通常是按照父母所说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去质疑,也不会出什么大圈,学校大院里的孩子绝大部分还是复制父母的框架,基本上是循规蹈矩的跟着社会发展大方向走。从社会环境来说,虽然是经历了各种运动和冲击,也会有些质疑,但也无法摆脱大命运的安排。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作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两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关键,更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基石。历史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独立思考,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味着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自主地、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地进行思考。它与被动接受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后者则是对外界信息和观点的无原则地、不加批判地吸收。独立思考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个人层面来看,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传统观念、陈旧知识进行挑战和质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观的升华。例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式的对话,启发他人独立思考,从而实现了自我认知的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独立思考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正如哲学家约翰·洛克所主张的,独立思考是自由民主社会的基石,个体应当通过独立思考来质疑权威,以保障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在创新层面,独立思考为科技、艺术等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为例,他通过独立思考,挑战了传统的认识论观念,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观念和论证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质疑以形成合理判断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观点、信息和论据的全面、深入地分析,从而有助于避免盲目接受陈旧观念、错误信息,同时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觉悟和价值判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促使个体形成独立的见解,从而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哲学的价值》一书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哲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批判性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培养民主精神、促进公正与平等。批判性思维使个体能够挑战权威、质疑陈规陋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主张的,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社会的基础,它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个体的权益。此外,批判性思维在培养跨学科思考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体系日益复杂的当今世界,对各领域知识的全面了解以及跨学科思维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例如,生态学家瑞秋·卡森通过批判性思考,结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揭示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发展。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主精神、道德觉悟和价值判断,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以及推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在哲学的语境下,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成为了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为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性的和反思性的思考过程,它包括质疑、分析、评估和反思四个方面。质疑是对观点、论据和假设进行挑战和审视;分析是对观点和论据进行解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基础;评估是对论据的质量、相关性和有效性进行判断;反思则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调整和完善。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提高决策质量和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解决问题时,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决策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对各种选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从而提高决策质量。最后,在促进公平正义方面,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揭示隐藏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促进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常见思维误区
1、盲目跟风。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比如,集体潜意识。
比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数学了特长,大多数上了辅导班,怕自家孩子赶不上他人,也学这学那,而不顾自家孩子的想法。
2、似是而非。
比方说,小李和小张讨论养宠物,小李说他喜欢小猫,小张吃惊的说说,你竟然不喜欢小狗!
3、因人废言。
比如,因为不喜欢这个人,所以认为他说的话也不可信,反之亦然,因为他有一次骗了你,那么就开始不喜欢他了。
4、恐怖化。
没有发生的事情,也开始担忧。
比如“杞人忧天”。
5、逃避。
对于不喜欢的人事物、不喜欢做的事,避而不谈。
6、防御。
遇到能够触痛自己的人事物,会生起来厚厚的保护壳。
7、非黑即白。
遇事简单思考,刻版印象为主,不是一就是二,不是真就是假,思想和行为较为偏激。
8、易激动,易被他人影响情绪。
前几年,社会上常见到专卖老年人的各种保健品,现在已经取缔很多。经营者进货价很低,卖价很高,赠品很多,甚至一开始免费赠送鸡蛋面条等,甚至还送旅游。促销员特别会说话,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购买。他们就是利用了情感策略,以煽情为主,很会共情那些老年人。
9、无知。
有时候,人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以为自己知道,不懂装懂的做事和去理解他人。
10、推理有误。
比如,因噎废食。
有时候人事物间,只是相关关系,但是,却误以为有因果关系,推理过程有误。
11、以自我为中心。
围绕自身思考问题,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孤芳自赏,自私自利。
在《思辨与立场》这本书说,我们要拥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拥有公正思维的基础,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
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需要具备:
1. 认知谦逊:知道自己无知。
2. 具备认知勇气: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
3. 换位思考:拥抱对立的观点。
4. 认知一致:对自己和别人持相同标准。
5. 认知坚毅:消解复杂性和沮丧,坚持就是胜利。
6. 信赖推理: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
7. 思维自主: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
批判性思维这件事情,核心的目的是能够减少你和整个世界之间的摩擦,能够让你的烦恼变得很少。
拥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好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也可以是让人感到有趣的问题,如果还能提出令人明智的问题,就更好了!提问,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事情。
比如说,爱因斯坦就曾提出过一个伟大的问题:如果人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会是什么样?有人可能会说,人怎么会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但是爱因斯坦说,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会怎么样呢?从而开创了相对论。
二、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里边又分三步,第一个叫作寻找信息,第二步叫建立联系,第三步叫作从联系中得出结论。这三个步骤,是我们收集证据的主要过程。
三、评估证据
评估证据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一个叫重要性。就是这个证据重要不重要,这个证据的来源值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第二个叫准确性。这个证据是不是做了非常严肃的研究,有没有多方的验证,有没有同行的评议等等。
第三个叫相关性。这个证据和我们要论证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四、产生好奇
首先是思考其他观点,有没有别的可能;其次,你要检验自己的观点,反思你自己的前提假设,思考你自己的推理过程,有没有不合理之处。还有,就是一定要警惕情绪的力量,而且你要培养同理心。
思考越全面,准确率越高。
世界的和平来自哪呢?就来自于我们更多人能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把你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边,去感受一下,这时候你就发现矛盾少了很多。
五、得出结论
要学会接纳不同观点,而且,要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被推翻。
构建批判性思维,关键要走出这几个盲区。
乔尔·贝斯特在《这是真的吗》一书中提出了几个经常会陷入批判性思维盲点的分析:
1.理智对待传闻,让子弹先飞一会针对人身的论证:指将重心放在说话人而非说话内容上的论证。如果我们只因为某人属于某个与我们意见不合的群体就否定其论证,那我们就犯了一个推理错误。
2.民间智慧和隐喻≠真理隐喻的问题在于,使用隐喻会阻碍人们对断言的批判性思考。我们需要批判性地思考,隐喻会将我们引向何方,那里又是否是我们想要去的方向。
3.为什么对自己崇拜的人很难批判性的看待?乔尔·贝斯特认为:持有强烈信仰的人,哪怕面对在他人看来无可辩驳的证据时,也常常会坚持信仰,不动摇。
4.为何科学研究者也会掉进批判性思维的盲区?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期望得到某个结果,然后就得到了符合这一期望的结果,提前知道你想要发现什么可能会影响你最终的发现。研究者更需要警惕,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发现。他们必须尽己所能地确保发现是准确的。要做到这一点,批判性思维是关键。
5.为什么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回音室效应:同一阵营就如同一个回音室,身处其中的人们彼此认同,并为彼此的契合欢欣鼓舞,就像观看情节剧的观众会通过嘘声和欢呼声来增强观演效果一样,这种回音室的环境使其中的每个人都很难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身边的人都在不断地强化这些观点。
我们很难识别自己文化的独特特征——因为我们沉浸其中,我们只是假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正确的、正常的、明智的。我们需要认识到,正如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或观点正确且正常一样,其他文化中的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自己的文化正确且正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所有人始终都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中。针对这些盲区,作者在书中,也给到了相应的批判性思维小贴士,这里为大家摘取几条:
针对人身的论证,以及用“谬见”来否定断言,都是在逃避批判性思维。
文化浪潮塑造了我们对新想法的开放态度,而将某些话题定义为禁忌会阻碍批判性思维。
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有四个评判标准:因在果前、因致果变、因果有据、因果明确。绝无可能建立一个绝对明确的因果关系。
传闻是一种薄弱的证据,谚语和隐喻可能包含有待检验的建设。事实会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
如果一切论证的目的都是说服,那么论证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形式——论证的目标是将一个人头脑中的想法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针对“专家言论”,我们需要学会思考一项社会学研究背后的取向:是乐观主义取向还是悲观主义取向?是突出了文化的作用,还是突出了结构的作用?研究该问题的学者究竟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研究视角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
跳出信息茧房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概念——信息茧房。意思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美国社会学教授乔尔·贝斯特在自己的新书《这是真的吗》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与之想和的观点:“坚称我们知道唯一真正的原因并完全拒绝考虑其他观点,只会将社会世界过分简化。”信息茧房就像是专门为人类布置的舒适巧妙的陷阱,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逃脱。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我们。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这种能力:
提问:积极提问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对于所接触到的信息和观点,我们应该敢于质疑,不盲目接受。通过提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挖掘隐藏的假设和逻辑漏洞。
多元化阅读: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文章和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观点和理论,拓宽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多元化阅读,我们能够更客观地评估信息,避免受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
实践与应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批判性思维技巧的理解和掌握。面对问题时,尝试运用质疑、分析、评估和反思等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交流与讨论:参与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交流观点,我们能够检验自己的思考,发现潜在的偏见和盲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反思: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成果。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空间,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提高。
学习相关技能和方法:了解并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如逻辑推理、论证分析等,可以为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
培养习惯: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种习惯。在面对新闻、广告、社交媒体等信息时,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避免被错误信息和偏见所影响。
建立自信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有自信的人更容易勇于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从而挑战既定的思维模式。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于倾听不同观点和意见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建立自信,勇于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培养好奇心,主动探求知识和真理;学习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技巧,提高分析和评估能力;保持开放和包容,倾听不同观点和意见。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将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思考品质,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当然,人生最顶级的能力并非仅仅取决于情商或智商的高低。事实上,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在于保持持续学习和钻研的态度,以及培养和运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些品质宛如一把锋利的剑,在未来的道路上助你勇往直前,战胜重重困难和挑战。通过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视野,丰富心灵。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将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