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飞虎队”,人们立刻会想到画着张开血盆大口的鲨鱼形象的战斗机,想到那位目光如炬的陈纳德,想到“顶好”的手势……无论是哪个形象,都伴随着人们对这支特殊队伍的好感与敬仰。
稍对中国抗战史有所了解的人,尤其是中国人,也绝不会不知道陈纳德和飞虎队,这两个名字的意义已不止是称呼,而已化身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传奇。陈纳德的全名是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但在中国,人们都愿意用前者来称呼他,因为那听起来更像是个中国名字,而飞虎队员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在中国也几乎妇孺皆知,辉煌的战绩为人口口相传。但许多人却不知道陈纳德这位硬汉在援华期间一直遭受疾病困扰,在政治、人事上也不顺当,“铁汉”的身心都受到侵蚀;飞虎队员们也并非顺风顺水,他们的战绩与事实有所出入,他们会胆怯,也会彷徨,还有不少被人诟病的缺点。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支“不完美”的飞虎队。尽管书中有大量描写紧张激烈的空战细节,有很多关于陈纳德与飞虎队的趣闻,但同样也忠实地记录了不少“不完美”:比如陈纳德修改年龄以使自己复合入学和服役条件,他和上司或同事的关系并不和睦,也曾不惜自身声誉去袒护某些行为不端的同事;再比如,飞虎队员们加入的动机并非单纯支援抗战,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招募者夸大的承诺,或者只是为了谋生、解脱,以及寻求冒险,也有人酗酒、滋事,不服从指挥,还曾有部分队员因改编问题要求退出。作者甚至根据美日两国相关战史资料的仔细比对,“胆大妄为”地质疑与核减了飞虎队战绩的夸大部分。
虽然我们清楚对于英雄的崇拜可能会导致盲目的热情和维护,从而影响认知的公允,虽然我们都知道战时的报道无论敌我都会夸张战果以提升己方士气和消除对方影响,(所以你可以在当年的日方报道中读到飞虎队的名字被“飞行部队”代替,因为其名字太过凶恶而未能通过审查。)但我们还是乐于相信,并乐此不疲。我们往往对于指出英雄“不完美”的人加以指责,但是,阅读完本书,静下来体会,会发现陈纳德与飞虎队的伟大形象并未受到什么减损,反而更显得丰满与真实:那个在重庆受到空袭时不躲入掩体而站在开阔地研究敌机阵型的陈纳德和不畏争议包庇下属的陈纳德是同一个人,那群搏命蓝天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年轻人和那群爱惹麻烦、惹是生非的年轻人是同一群人,只不过这样的人更本色,更粗糙。
毕竟,真相都是粗糙的,只是后来人总想去“打磨”,但无论是历史研究者对原始粗糙一面的揭露,还是人们对它的打磨,都不会改变飞虎队的本质与核心——勇气。
因为那些当年观战者的耳闻目睹和留存于世的空战记录无一不昭示出这一点,所有地面上的争议都无法抹杀一个事实:一群来自异国的人们在中国战场抗击入侵,浴血长空!书中记录下这样的让人读来热泪盈眶的场面:昆明空战大捷后,忍受了日军一年多轰炸的人们涌向飞虎队驻扎的机场,每个人都带去礼物,人们欢呼成喧嚣的海洋……人民无疑已作出了评判!即便就是经过核减的战绩不也正说明了飞虎队员面对的并非弱敌而更显示出他们成绩的来之不易和伟大吗?同样,陈纳德的桀骜不驯、与同事的龃龉、对不公改编的妥协不也正显示出一个领袖的神气和风格吗?
历史研究者和英雄的维护者间的争议其实都是出于对英雄的热爱,而他们的热爱正源自于英雄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陈纳德在志愿航空队的告别信中写道:“同美国志愿航空队一起奋斗的经历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服务于伟大的事业……”这无疑是这位硬汉最深情的告白,也是那群为一个久盼英雄的国度而战的年轻人的心声!
岁月如大浪淘沙,最终显露的是闪耀的真金,那背后的浪潮与冲击渐被遗忘。《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这本书详细对照各方战史,认真考证,书中引用大量史料,记录亲历者的回忆口述,书末还附有中缅战场参战飞机的资料,这一切都旨在让我们得以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更接近那群用勇气和斗志将自己升华为英雄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