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条分缕析韩师王
第一节 权何来?
公元1194年七月,绍熙内禅成功,首席功臣赵汝愚担任宰相,但是因为绍熙内禅的另一位功臣韩侂胄,认为自己没有受到相应的待遇,纠集同党,不但将宰相赵汝愚拉下马,还发起“庆元党禁”,将朝廷中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道学大臣打得溃不成军,这个韩侂胄是什么来头,他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韩侂胄出生于公元1152年,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父亲名韩诚,母亲是宪圣吴太后妹妹,因此,韩侂胄称宪圣吴太后为姨。
韩侂胄长大以后,常常出入皇宫,与宋孝宗赵昚、宪圣吴太后弟弟吴益之子吴琚是姑表兄弟,韩侂胄年龄最小(赵眘比他大二十五岁),被称为“三哥”。
韩侂胄成年后,娶宪圣吴太后的侄女为妻,但妻子不久病死,宪圣吴太后对他更是怜悯。
韩侂胄因为父亲荫功入官,历任阁门祗候、宣赞舍人等,光宗朝后期,以汝州防御使身份担任“知阁门事”。“防御使”是寄禄官,有品秩,为“从五品”,“知阁门事”差遣官,无品秩。
按理韩侂胄有显赫的家世,而且颇有能力,他小时候受学于陈自强,陈自强一见就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当然,陈自强这句话,也有可能是韩侂胄显贵以后,陈自强为了显摆,附会而成的。韩侂胄背景如此深厚,怎么四十多岁了,品秩还是“从五品”?这里有原因。因为韩侂胄属于外戚,按宋朝家法,外戚不能干政,因此韩侂胄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进入朝廷班子成员。不过,受宠的外戚慢慢熬,封节度使、太尉、太保等虚职还是完全有可能,混得好的,被授予“国公”甚至“郡王”等爵位也有可能。
绍兴内禅,韩侂胄踊跃参与,积极活动,说明他的参政意识很强,说得高大上一点,很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觉悟。相比之下,他的表哥吴琚就更消极一些。韩侂胄积极参与内禅,想法其实很简单,希望提前一点时间,戴上“节度使”的帽子,毕竟在大宋,被朝廷授予“节钺”,是很荣光的事,而且,“节度使”品秩是“从二品”。
前面讲过,赵汝愚大大咧咧,认为韩侂胄对自己很恭敬,不会在乎官职,仅仅将韩侂胄提了半级,任命为“宜州观察使”知阁门事。韩侂胄很失望,于是充分利用“知阁门事”这个职位,蚍蜉撼倒了大树。
在此,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知阁门事”这个官职的职责和权限。
“知阁门事”是阁门司的主官。北宋称东上阁门使、副使,西上阁门使、副使,南宋合二为一,称“知阁门事”(正使)、“同知阁门事”(副使)。
阁门司是干啥的呢?所有人上朝觐见皇帝、辞谢皇帝,包括文武百官从宰相开始、宗室从亲王开始、外国使节、少数民族首领等,都要由阁门司的官员按品秩引导排排班,引导他们跪拜、辞谢等仪式。
阁门司的官员除了“知阁门事”、“同知阁门事”外,还有“阁门祗候”、“宣赞舍人”。“知阁门事”跟着皇帝,掌管皇帝朝会、游幸、宴会等礼仪事,另外还承接皇帝旨意。宣赞舍人负责赞唱礼仪,引导进见;“阁门祗候”协助“宣赞舍人”工作。简而言之,“宣赞舍人”和“阁门祗候”是朝廷的司仪,而“知阁门事”是皇帝个人的司仪。
我们都看过很多典礼的司仪,这个角色重不重要?不言而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孝宗一上台做皇帝,就要分别任命他的嫡系亲信龙大渊、曾觌为“知阁门事”、“同知阁门事”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光宗一上台,就任命他的佞幸姜特立为“知阁门事”了。天天跟在身边的人,不用自己的心腹用谁?
明白了阁门司的重要作用,我们同样可以理解,光宗赵惇后期不去重华宫探望太上皇赵眘,宰执大臣、台谏相继进崇政殿劝谏赵惇,阁门司的官员可以拦住殿门口不让进,宰相们赖着不走,光宗赵惇生疑,起身进宫内。后两天,宰执大臣又来崇政殿劝,赵惇发怒,便让“知阁门事”韩侂胄传旨道:“宰执大臣一并出去!”。
赵惇意思是让宰执大臣从崇政殿回家,宰宰执大臣理解错了意思,结果吓得都跑出临安城门到浙江亭待罪,又是韩侂胄对赵惇说明情况后,经赵惇同意,韩侂胄出城传旨,让宰执大臣回家的(见《宋史.赵汝愚传》)。可见这个“知阁门事”有多重要!
如果是其他帝王,韩侂胄在“知阁门事”这个岗位,可能也翻不起浪来,可皇帝偏偏是赵扩,为什么赵扩就驾驭不住韩侂胄呢?我们下节再讲。
佐料: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记载了一则关于韩侂胄母亲的野史。
南宋状元王佐,字宣子,曾任太学博士,有一个婢女怀孕,可他妻子不容忍,王佐只好将婢女送到尼姑庵。韩侂胄父亲韩诚,和王佐同朝为官,一直没有儿子,听说王佐有婢女在外,就对王佐说,他想娶这位婢女,王佐见有人接盘,高兴还来不及,忙说“好啊好啊”!
韩诚将怀孕的婢女接回去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是韩侂胄。
此野史可不可信,大家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