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用两天时间看完这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一直喜欢拖拖拉拉看电视的我,这次竟然没有忍住,一口气看完,却还是意犹未尽。
这部剧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仔细回忆,实在没有惊心动魄的地方,却可以让人深深眷恋。在喧嚣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首先是环境的恬静悠闲,任谁都愿意陶醉其中。那绿草如茵的辽阔干净,一望无际的羊群马匹,银光闪闪的河水,远山夕阳西下的静谧,野花遍地随处可趟的惬意。都市生活的艰辛,烦乱,在此都可以柔软下来,融化消散。环境可以治愈疲惫,应该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还有这部剧的生活方式,它和我们是格格不入的,落后原始。但是更真实,更接近人心。人们很直接,想要的不刻意掩饰。虽然会因为某些习俗受人嘲笑,最终还是达到自己想要的结局。就像巴太的嫂子托肯最终可以带着孩子改嫁,巴太可以回到马场工作,苏力坦依然过着他喜欢的游牧生活,文秀也能够去做她想做的事——写文章,写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最喜欢剧中的张凤侠,一个外来人,来到牧场,用自己的方式融入这里的生活。简简单单的话语,往往透露出人生大智慧。文秀把奶奶弄丢了,她说没事,我经常这样,捡回来就成了。女儿告诉她,自己曾被高晓亮坑了二百块钱,她却轻描淡写的说,每个人都要生活,这是人家的辛苦费。一点儿不惊讶,一点儿不气愤。真的是活出了境界和高度。也许是这样,十里八乡的人都认她的货,她们在这里和谐的生存着。就连文秀也受了感染,妈妈说,辛苦写书,才挣这么点儿。她觉得不少了,够花了。满足就是幸福,很低很低的要求,过年能放几个烟花,人们都高兴的手舞足蹈。
直至终结,剧中昏黄的汽灯,茫茫草原上孤独的帐篷,骑在骆驼背上的祖孙,山林子的木耳,古尔邦节的赛马会,仿佛一幅别样的风俗画,还在徐徐呈现,缓缓流淌。
慢节奏,慢生活,填补了太多人对松弛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