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皂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新手制作冷制手工皂,难度比较大,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前也多次说过,在这里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 果冻效应

当皂液入模后,皂液会持续皂化反应,皂液温度会升高,在保温下更可升至40-60°C, 皂中间因为受热会慢慢形成透明圈,并向外扩散,像是果冻的样子,这是皂化的正常过程。有时候果冻区域会是在中心的一部分,如果热量足够大,也可能会造成整块皂都果冻,颜色变得较深。轻微果冻在晾皂后可能会消失,但大部分是不会的。果冻效应只代表保温时温度条件好,皂化完全,不代表洗感一定会好。果冻一般是圆形的,而方形的电视框并不是果冻。

2. 出汗

当皂入模后皂化作用使皂产生高温,配方中的水会排出,因此在未脱模的皂上会出现水珠,这不是油,只要用纸巾吸走便可以,并不影响制成品;若没有把水抹掉,水分干了有机会出现白色的水迹。若在晾皂时出现水珠,则是由于空气湿度高,手工皂中的甘油是亲水性的,会吸引水分,于是产生水珠,可以使用抽湿器让空气湿度降低,便可减少水珠。若不处理水珠,手工皂中的油脂会容易酸败,所以在晾皂时要保持干爽。

3. 白粉

手工皂中的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而产生白粉,轻微白粉并不影响使用,但影响外观。

解决方法有几个:

1. 可以在入皂模的90分钟内,用酒精喷于皂液水,约二至三次,并盖上保鲜膜。

2. 若白粉已形成可试用蒸气喷在白粉部位

3. 修掉便可以

如果白粉很厚,那就最好重新热制处理了。

4. 雪花

雪花是介于松糕与未完全皂化之间,很多时在皂的切面中央部分。出现的原因与松糕差不多,皂化不完全﹑配方计算错误﹑保温不当,若情况不算厉害,能完整切开,酸碱度无异样,也可以用。否则可考虑重新热制或是包保鲜膜隔水蒸几分钟,促使皂化过程完全。

隔水蒸: 切皂后可用保鲜膜包皂,隔水蒸约5-10分钟 (视乎雪花严重程度),中途要留意状况,,否则容易变型。

5. 松糕

松糕是在皂体表面或边缘出现如松糕般粉碎的情况,其原因与松花一样,但情况严重得多。补救方法也是重新热制。

6. 酸败(油斑)

肥皂中残留未皂化的游离脂肪酸,当脂肪酸的油脂酸败在肥皂上会出现出油和黄斑的现象,并会有油耗味。如果使用已长油斑的手工皂于清洁皮肤,很容易引起皮肤敏感或发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