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明帝国的皇帝万历朱翊钧十八岁。一天,他照例去给母亲慈圣皇太后请安。在母亲宫里,一个伺候他的小宫女无意中引起了他的注意。头脑一热,他就“幸”了。
皇宫中有几千名宫女,她们都是皇帝的女人,无论皇帝看上谁,都无可厚非。这确实是一件小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就像御花园中的一只蝴蝶扇了扇它的翅膀。
命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引起的小气流,经过时间的发酵,将会形成巨大的、持续的风暴,在今后的十数年中深深地影响到了大明帝国的朝局,甚至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国运。
不久,被临幸的小宫女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个月后,她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
皇长子的诞生,让整个帝国从上到下都喜气洋洋。皇太后因为有了孙子而笑逐颜开,大臣因为帝国后继有人而弹冠而庆,小老百姓因为可以免租免税而欢欣鼓舞。大家都很开心。
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皇帝本人。
第一次做父亲的万历皇帝没有什么喜悦的感觉,反而有些懊恼。堂堂帝王的第一个儿子,居然是宫女所生,实在有损颜面。他对小宫女说不上喜欢,这不过就是一次青春期性冲动而已。这个意外到来的儿子也不过是这次冲动产生的令人懊恼的附件。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喜欢和好好对待过他。
懊恼归懊恼;这个时候的万历,他不可能想到,这个儿子的存在,今后将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困扰。
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有了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郑氏。这是一个活泼聪慧的女人,她给生活在沉闷和空虚中的皇帝带来了安慰和理解。万历皇帝拥有众多的妃嫔,她们给他生下了八子十女。但是惟有郑氏,才是他的灵魂伴侣,是他钟爱了一生的女人。爱屋及乌,郑氏为他生下的次子朱常洵,才是他的心肝宝贝。
按照明代惯例,皇帝的陵寝在他在世时就已经动工修建。成年后,他曾经几次前去实地查看。在陵墓中,有一个巨大的石床,石床中间位置,是他龙驭上宾后的永久归宿。皇帝棺椁两边,依例将分别安放他的皇后以及下任皇帝生母的棺木;其他的妃嫔,只能侧室安置。这就牵动了皇帝的心绪,如何让心爱的女人在死后仍然能相伴自己左右,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迫在眉睫,那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到了读书年龄,按照惯例,他应该到翰林院就读;但是皇长子要开蒙就学,就必须先立为太子,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入学读书。
这两个问题在万历皇帝这里,合并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常洛一旦立为太子,意味着他的爱人郑氏就没有机会能葬在他的身侧,他的爱子常洵也将离开他去外地当藩王。一想到在他死后,伴他左右的,将是两个他不爱的女人;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最不喜爱的儿子,万历皇帝就万难接受。如果连这点心愿都不能达成,那么他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又有什么意思呢?
而要达成自己的愿望,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让郑氏成为皇后,那么常洵就将成为嫡子,继而顺理成章地变成太子;二是绕过长子常洛,立次子常洵为太子。
皇后身体不好,如果她早早亡故,那么他就可以立郑氏为后。为此,他迫不及待地将郑氏提升到皇贵妃这个仅次于皇后的位置,为这可能到来的一天预作准备。可是,皇后虽然病怏怏的,却一直坚持活到了跟万历差不多同时死去。皇帝的准备措施一直没能派上用场。
没其他法子了,那就只能直接立常洵为太子。对于万历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他最心爱的女人和儿子都得其所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万历奋斗了很久。有多久?十五年。目标达成了吗?一个都没搞成。
万历二十九年,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次子朱常洵离开京城去藩地当藩王。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葬于定陵。陪伴他左右的,是他的皇后和恭妃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