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只是可以遇见书里的角色和书后的作者,也可以遇见其他喜欢阅读的书友;读书不只是一个可以在封闭的空间独自探索的事情,也可以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发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事情。
最近喜欢读实体书,花不少时间读书,也产生强烈的以书会友的意愿。可是,去哪里以书会友呢?
来广州五年多,除工作后参加过一期学生的读书会活动之外,还真的没有参加过其他的书友会活动,要去哪里找读书活动呢?于是到各种活动发布的网站查找有没有周末的读书活动。真的很少,幸好还有。在豆瓣同城和活动行找到一个「屋顶换书|The Rooftop Reading」的活动。
活动安排是14:00开始,共两个小半小时的,实际情况是晚开始约一刻钟,结束晚半个小时。举办活动,要按照安排进行确实非常的困难。
我是提前20分钟到达活动现场的,有一位书友比我到达得更早,大家边聊天边等待其他书友,陆陆续续的,等到下午两点一刻左右,确定参加活动的书友共8位。
活动开始,大家先把自己带来的书拿出来供其他书友选择,然后自己从组织者提供的书和其他书友带来的书里面选择一本想读的书籍。同时,组织者把大家的手机先收起来保管,确保大家能够集中精力安安静静地读书。
活动设定阅读时间是1个小时,事实上,大家差不多从14点20读到13点40,80来分钟的阅读时间,要比设定的阅读时间更多。在阅读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应该到了,原来确实比设定的时间给的要多。
阅读后的环节是分享交流,大家轮流介绍自己阅读的书籍,讲述自己选书的动机,以及阅读的感触感想。
我选择的是丁远峙写的《方与圆》。印象里很早就见过这本书,读大学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见过,当时没怎么读,刚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好好地读一下。出于熟悉的心理,在较短的时间里,还是准备选择一本似曾相识或听过见过的书来读。
还有,考虑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是小说故事类书籍,就无法使用二八原则王者阅读法等阅读方法,无法读完一本书,所以一开始心里设定的就是选择图一本知识类书籍阅读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用合适的速度法来获取全书主要内容的书籍。按照这个原则,可供选择的书籍也没有几本。
其实,读书,并不一定要把一本书读完才叫读的。读一个小故事,读一个章节,读一个情节……都会有感触,有想法,也都是读书。
《方与圆》的归类是心理学类书籍。看到「方与圆」很容易想到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应该就是规范之类的吧,很容易想象为书的内容是讲关于为人处事方法的。这么想,其实,对,也不对。
书的开篇用一个铜钱来打比方,铜钱外圆内方,做人也应该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是一个人的品质,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所谓外圆,是处世之道,应该是圆润有致的。
书的内容分为两篇,品质篇和技巧篇,其实品质篇就是内方要讲的内容,技巧篇就是外圆要讲的内容。
书里面的案例所讲述的处事方法并不全是最优的,有的案例里面讲的处理方法其实并不见得多好,如果仔细想想,其实还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但总体说来,本书仍然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书本的方圆内外之道,还可以扩展去看,内是品质,是基础;外是技巧,是生发。内饰修身养性,外是处世交互,不管是从内,还是从外,其实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的地方,而两者也是相辅的,内是基础,外是显现,无内无以外,由外可至内。
现在所讲的输入与输出、连接与共享,跟内外也是相通的。一个是土壤,一个是植株,只有土壤肥沃,才能长出茂盛的植株,要绽放艳丽的花朵,也需要肥沃的土壤,可是,有土壤,也需要勤劳的种植。
脱离品质谈社交技巧其实是低级的,不注意技巧也是品质修为不够的体现。技巧确实有非凡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技巧也是品质的体现。
然后其他书友也都分享了各自所读书籍的选书理由和阅读感想,听完之后,真的深受启发。最大的一点感触是大部分书友在通过阅读寻找解决当前困惑和烦恼的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困惑和烦恼,阅读某本书后,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这才是学以致用啊。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书友说,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太过苛求,而工作中的苛求不仅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成为团队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而自己的苛求那种凡事追求更加完美的精神又是自己的优势,要放弃又是放弃自己的优势,真的很矛盾,而问题有第三种解决方案,是本书带来的最大的价值。
通过听大家的分享,真的有种读书有用、学以致用的感觉。
东野圭吾,有两个书友选择的是东野圭吾的书籍,而多数书友都知道东野圭吾这个作者,知道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不管是商业行为的结果,还是畅销书作家,我想,东野圭吾都应该是一个值得了解的作者了。
时间就在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过得很快,活动也到了不得不结束的时候,不过确实觉得活动挺有意义的。
一个传媒公司辛辛苦苦组织线下活动,并且不是收费的商业行为,真的挺值得赞扬的。可能公司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活动增加粉丝从而宣传公司设计的形象IP,不知道能如此坚持多久,只是希望这样的公司更多一些,发展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