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怎么看,我这样做会受到别人的赞许还是反对?
思前想后,想想还是算了,这样做别人不会喜欢的,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01.大学选择专业
我上大学之前很喜欢学习语言,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所以大学想参考一个语言类学校。但在报考之前老爸对我说:孩子,不行,你得报考一个热门专业,做医生不错,很有前途!
实际上,我并不愿意学,那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喜欢外语,喜欢和外国人打交道,语言对我来说有无以言表的魅力。
“今后的路是我自己走,如果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可以好好学感兴趣的东西了,否则大学四年学我不喜欢的,我不乐意,而且初二的时候英语卷120满分,初二下学期我考40分,到中考的时候也达到110的分数,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我对它的喜爱和可提升空间……”,我如是说道。
老爸尽管一百个不乐意,但在我的据理力争下还是无奈妥协了。
今年夏天,通过努力拿到英语专四证书;去了美国四个月,英语口语得到提高;学习口译笔译,培养了逻辑思维;凭借英语做了美国当地志愿者,增强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如果当初听了老爸的话,那么我可能会是一个医生,但不会是一个开心的医生。
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该听父母的话,当然要听,毕竟家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要批判客观从心而听。
我可以活成父母眼中的自己,但是真的会快乐吗?
02.被定义的90后
我不能代表任何人,也不能被任何人代表。我对90后唯一的定义就是不定义。——姜思达
自己很喜欢看网易公开课上关于Ted和一系列公开课程。
有一次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分享,嘉宾是奇葩说选手姜思达,他大致上是说:不同年龄段像60,70,80后都对他们的下一年代进行不一样定义:爱钱、爱享受、奇葩。
而90后似乎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所以90后就去找00后问Ta们为什么这么喜欢TFboys?
这里的“代表”和“定义”两个词也是其他人附加于90后本身的形象——奇葩。
那我想说奇葩是有,每个时代都少不了奇葩。但90后也是人才济济,像00后偶像TFboys ;游泳健将宁泽涛;优云美施创始人施科,2016年成为《商界》杂志封面人物……
不管是谁,重要的是不要整天被笼罩在社会舆论下,不要被定义,被代表,被影响。
03.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
大学里,小B考试考砸了,痛定思痛发誓要好好学习,计划做了很多,满心斗志地要去实现。可是同一寝室的小A对小B 说,别去图书馆了,图书馆那么远(其实步行最多五分钟),我们下午和小C小D一起出去看个电影再吃个饭,再学不迟,反正都这样了,大家一起玩儿呗,混混就过去了,那么认真干嘛!不要这么不合群……
小B虽然不想去,但是也不想不合群,拒绝一次可以,但是第二次第三次拒绝再不去就显得不好了,即使有满满的任务要做,小B还是为了合群去了。
渐渐地小B制定的计划越来越多,执行却越来越少,空话越说越多,行动却越来越少,合群越来越多,个性却越来越少。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绣,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 《怦然心动》
总之,要批判地看待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不要用有色眼光去定义任何时代,不要为何合群而合群。
不要被影响、被消费、被同化。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不要一味地拷贝复制粘贴,要尽情释放自己,做无一物二,无可替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