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可以抚慰内心深处的各种被忽视、被苛求、冷暴力以及暴力等等成长中遭受到的伤害,因为有个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你的想法、欣赏你被其他人忽视的特质、接受你是个有好有坏的个体,如果有幸获得这样的伴侣无疑是人生最不可多得的财富。但大多数时候,情侣或夫妻以爱之名控制、剥削对方。
中国家庭多数时候认为抚养孩子理所当然就是婆婆的权利,孩子和谁亲,认可谁,谁的权利也就越大,以后就可以拿这个当资本,在整个家族维护她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在工作等社会领域使用的是权利规则,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而私人领域则是珍惜原则,即我尊重你的本真,我只想带着我的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也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当你带着预判与期待构建出的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如果权利规则太多侵入关系中,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捍卫好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的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一段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感觉是很清楚的,在对方面前你可以坦诚的表达你的感受,对方可以设身处地的站到你的角度上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你的感受,给与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有条件的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达到条件,我才给你想要的,如果你达不到,我就不给。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衡量关系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标准是这段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接受本真的你还是拿自己的期待要求你。
明白这一切之后就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也可以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可以说,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和其他存在建立的关系越来越深,所以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这些都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
越好人越恐怖,法治节目里最后发生命案的往往是那些平时看起来最不可能做出过激行为的老实人,但往往是这些老实人最可能被突破个人底线情绪失控,因为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就不好惹的话,别人不太会轻易去挑战你的底线,这也是人性的特点,看起来好欺负的样子会让一部分人产生进一步虐待甚至迫害你的想法,一味的隐忍往往爆发的时候也最狂野。因为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还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他们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在他们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但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因为做好人反而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怨气会凸显在脸上,等到六七十岁,则会有很多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更加疏远他们。
意识中有一个“好我”,也有一个坏我,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会执著于用这种方法和外界建立关系,担心坏我一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当一个人和自己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这是人的心灵无比深刻的一个规律,不管你能否意识到,他都在发挥着作用。
圆满的人性不仅包括好我也包括坏我,人的头脑容易固化一些东西,说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们要这个好的,而要远离那个坏的,但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于是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意识上使劲朝向A,而我们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而坏我往往以极具破坏力的方式出现,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我们认为的好我和坏我,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用好的方式表达这份动力。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同样,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关系对于人的重要性不仅是生理和安全意义上的,也有灵魂层面和哲学层面上的。
照顾过婴儿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孩子需要你对他的一举一动做出回应,甚至睡觉的时候都需要挨着看顾的人,大人移动了,婴儿也会跟着醒来,不管动作再轻,回应就是光,任何关系都是这样,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
随着人性的成熟,先是能够处理各种关系中的坏,最终能处理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中的坏,最终彻底整合了内心中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