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威信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短短一句话,点破了困扰基层多年的“身份焦虑”——干得越多、责得越重,却未必“有位”“有威”。现实场景中,有的干部“一天被十部门检查、一周填百张表格”,疲于奔命却难出实绩;有的“干得越多、出错越多”,动辄被问责,威信无从谈起。威信不是文件封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归根结底要靠一个“为”字托底:想为、敢为、善为、能为,以“有为”换“有威”。
二、逻辑起点:权责失衡导致“不敢为”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形象地描绘了基层权责倒挂的痛点。一方面,属地管理无限大,信访、安全、环保、防疫,任何一项都能“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审批权、执法权、资金权却“悬空”在上,基层只能“责任状”满天飞、“承诺书”到处签。一旦出事,“板子”最先打在基层干部身上。这种“权责落差”带来两种极端:要么“躺平”,以“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求自保;要么“蛮干”,在缺少资源与授权的情况下“硬闯关”,结果事倍功半。要打破僵局,必须回归权责对等原则,让基层“有权办事、有钱做事、有人顶事”。
三、路径设计:制度松绑、能力加油、生态容错“三位一体”
1. 制度松绑——减负就是增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基层权责清单”,明确“哪件事该谁干、哪笔钱该谁出、哪项检查必须经过县委统筹”。对重复填表、层层报材料、过度留痕开展“靶向治疗”,让基层从“表哥表姐”中解脱出来,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
2. 能力加油——把“热锅上的蚂蚁”变成“能啃硬骨头的狮子”。实施“蹲苗育才”计划,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拆迁、信访、乡村振兴一线摔打锤炼;开设“小班化实战课堂”,由县委书记、部门“一把手”亲自授课,现场解剖麻雀;推行“导师帮带”,一名县领导联系一名乡镇干部,既交任务、也教方法,确保“有人带、有人帮、有人兜底”。
3. 生态容错——让“试错权”成为“创新券”。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事前备案、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容错闭环:干部在推进改革、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时,只要出于公心、程序合规、集体决策,即使出现偏差,也可启动容错免责。同步建立“正负两张清单”,既为改革者撑腰,也给违纪者亮红灯,防止容错变纵容。
四、价值旨归: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见效”
基层威信的最终裁判权在群众。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河南兰考的“焦桐”、福建东山的“木麻黄”,历经半个多世纪仍被百姓传颂,是因为当年干部把“为民干事”刻进了年轮。今天,基层干部更应把“成绩单”写在大地上:一条通村路、一口安全井、一场及时雨式的救助,都是威信的“储蓄罐”。要用好“民声直通车”,把12345热线、村民微信群、夜谈会办成“永不落幕的述职评议大会”,让群众即时打分、干部即时整改,真正让“干成事”成为基层最硬的“通行证”。
五、结语
“为”与“威”之间,横亘着一道制度和能力叠加的“鸿沟”,也矗立着一道初心与使命铸就的“桥梁”。各级党组织只有以制度松绑激发“想为”、以能力提升支撑“善为”、以生态容错保护“敢为”,才能让基层干部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在群众心中树起“说到做到、干就干好”的金字招牌。如此,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