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例展示文字稿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我是小语二坊的张改霞,来自石象镇中心小学,今天我将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为大家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采用结构化的方式编排,关注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进行大单元教学,契合语文学科育人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们要充分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好和建议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每个教材单元,要结合语文要素和学习内容等,判断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对学习目标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位。然后,要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设计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学习体验,实现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和“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对准新课标,本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内容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但人物形象有着鲜明的特点,为人民而牺牲自己的老支书,贫穷而善良的桑娜关爱小战士的老班长,除了三篇课文,还有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及快乐读书吧四个板块,本单元主题鲜明,着重叙述普通人物的故事。
通过梳理教材纵向逻辑链可以看出,就“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要素,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能力培养在不断进阶。落实到本单元,学生阅读文本时,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还要关注情节、环境的变化,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能力进行授课,让学生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再看习作,通过梳理教材纵向逻辑链可以得知,就“发挥想象编故事”这一要素,中年级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编童话和神话故事,而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虚构故事。想象与虚构不同,虚构的故事中有现实生活的“影子”。落实到本单元,学生虚构故事时,要结合生活体验,运用情节、环境描写等方法,展开想象,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阅读课内外小说到结合生活实际编写故事,让故事具有生活感。
基于此,我们把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叙说普通人的故事”,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本单元的小说教学活动。围绕“叙说普通人的故事”这一主题,形成了三个任务和八个活动。
任务一:“记下震撼我心灵的那一刻”第一个任务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是“画出心动那一刻”,学生整体感知三篇小说,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对小说进行概述,梳理人物关系和特征,感知人物形象,激发情感体验。
活动二是“为什么选择那一刻”,学生结合“口语交际”活动,用50个字将感动自己的人物故事分享给同学,感受人物形象的品质美。任务二:“讲平凡人的不平凡事”第二个任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老汉和他的老伴”,学生聚焦小说《桥》,借助任务,从环境、人物描写等方面,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活动二是“忐忑的桑娜”,学生品读《穷人》中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感知桑娜形象,学会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
活动三是“我眼中的老班长”,学生结合交流平台梳理出前两篇小说的学习方法,再迁移运用该方法,学习《金色的鱼钩》,感受老班长的形象。
活动四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学生通过搜集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分享,展现出人物的品质美。
任务三:“告诉你,我的成长经历”第三个任务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陪我长大的小说人物”。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学生交流小说中那些陪伴自己成长的角色,讲述小说人物带给自己的力量。
活动二是“在笑与泪中成长的‘我’”,学生联结“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关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出自己在笑与泪中的成长记忆,创编小说,记录难忘的成长体验。大主题下的三个子任务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学生完成了“学小说,感受人物形象美——分享小说,表达人物形象美——写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美”的内化过程,落实了语文要素,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下面我将以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金色的鱼钩》为例做分享。这篇课文的课前导语是——“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本节课开始之前,根据课前导读的要求,设置了两个预习任务,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程开始,我先以长征的简介视频导入课文,让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对本节课的故事背景,做简单了解。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本文的内容却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就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中。本文是作者陆定一根据上级复述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眼中的老班长”。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在学习小说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小说的方法,关注环境,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本节课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迁移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本节课的问题。
围绕这一主任务,我们设置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读故事 知人物”搭建的学习支架式。预学单当中的梳理故事情节图表。课前孩子们通过预习已经完成了这个表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叙述本节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识老班长,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活动二“讲故事,识形象”根据课前导读,让学生圈画课文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深刻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并讲好故事。此环节搭建的学习支架是预学单中对老班长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表格的填写,同学们预习时填写这个表格,对老班长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讲一讲老班长的故事,本环节搭建的学习支架是“故事小达人评价表”,根据表格量化积分评选出“班级故事小达人”
活动三“品故事,悟精神”这个活动安排了。两个学习提示一,出示鱼钩。思考:看到这个鱼钩,你想说点什么?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广泛谈自己的感悟。学习提示二,请给这枚鱼钩写一段解说词。学生写完以后,利用班级展示台展示优秀的解说词。
最后用长征中其他感人故事的视频做总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情结尾: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困苦,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展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
通过观看这部视频,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精神,从而激发我们对读书的热爱。接下来,我要向大家推荐两本与长征故事相关的书籍,分别是《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和《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展示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品质。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长征背后的伟大精神。
另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他用第一手的资料和照片,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中国革命的艰辛岁月。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军长征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对长征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大家对学习的热情,坚定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吧!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课例分享,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准课表,聚焦语文要素。
1.明确单元主题和目标:了解如何确定单元主题和设定学习目标,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2.课程内容整合:学习如何将不同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体系。每个单元是一个整体,每一篇课文是这整体中的一部分。
3.真实任务情境创设:掌握如何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任务,例如:本节课中“让学生为这枚鱼钩写解说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了解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合作展演。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评价与反馈: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例如:故事小达人评价量表
6.总结与反思: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