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介绍:本书共七章
第一章介绍了前人关于梦的几个议题的研究情况和争议焦点,包括梦是否有价值,梦是否与清醒的生活有关系,梦的内容由什么材料组成,梦是怎么被刺激产生的,为什么醒来后就会忘记梦,梦有哪些心理特征,梦中是否会遵守道德,人是否应该对自己的梦负责,梦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功能,以及梦与精神病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介绍了前人解梦的主要方法,指出了局限所在,并提出了佛洛依德自己的新方法——对梦进行精神分析,核心是为了探索梦者的欲望。
第三章通过9个梦例进一步揭示了梦的唯一目标就是欲望的满足。
第四章揭示了梦为什么要伪装欲望,痛苦恐怖的梦如何解释为欲望的满足。佛洛依德提出,对梦的解释并非就其梦的表面内容作解释, 而是以探查梦里所隐藏的思想内容而作的阐释。通常孩童比较容易直接通过梦表达并满足欲望,来追求快乐,但是成人由于受到道德等规范的约束,会将欲望压抑到潜意识,通过伪装成痛苦的、反愿望的形式来逃避梦的稽查,从而达到满足欲望的目标。
第五章介绍了梦的3大材料来源,生活中最近的及无关紧要的印象材料,幼儿时期的经历,肉体方面的来源 。
第六章揭示了梦的运作机制,包括梦如何伪装的。佛洛依德指出,梦有显意和隐意两面,要真正了解梦的欲望,就要将“梦的显意”逐一地翻译成“梦的隐意”。为此需要了解,为了让梦躲过审查,梦有四种伪装方式,分别是:凝缩作用、置换作用、象征作用、润饰作用。除此之外,本章还介绍了梦的表现方法,梦材料的表现力,梦如何表达感情的。
第七章介绍了梦中的一些主要心理现象,包括梦的遗忘,梦的回归、欲望的满足、梦中的惊醒、潜抑、梦所泄露的潜意识与意识。
第1章 关于梦的科学研究
前人根据对梦的价值的评判,将梦分成2类:
(1)一类是真正有价值的梦,是来自鬼神等超自然力的启示,它能带给梦者警告,或预卜;
(2)另一类是无价值、空洞的梦,只是带来困惑或引入歧途,比如噩梦、梦魇,并且无法解释。
第1节 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
前人有3种观点:
(1)观点1:梦是脱离清醒生活的
代表人物:生理学家布达赫、I.H.费希特、斯特姆培尔
布达赫(1838): “日常生活,有劳动和愉快,也有欢乐和痛苦,在梦里是从来不会再现的。相反,梦的目的旨在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甚至当我们的整个心灵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时,当我们悲痛欲绝或竭尽全力要解决一些问题时,梦所能做的只不过是进入我们的心境中,以象征来再现现实。”
I.H.费希特: 称它们是心灵自我痊愈的神秘恩惠之一。
斯特姆培尔(1877):“做梦的人从清醒的世界中解脱了出来。”“在梦中,我们在清醒意识下几乎完全失去了条理清楚的记忆和它的正常行为。”“在梦中,几乎没有记忆,心灵与清醒生活的日常事务相互隔绝。”
(2)观点2:梦是生活的延续
代表人物:哈夫纳 、魏甘德、莫里 、耶森
哈夫纳(1887):“首先,梦是清醒生活的延续。我们的梦总是与我们最近意识中的观念相联系。仔细地观察几乎总能发现梦与前几天的经历相联系的线索。”
魏甘德: “很明显在绝大多数梦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梦实际上把我们引回日常生活,而不是使我们脱离生活。”
莫里(1878): “我们的梦实为我们所见、所说、所欲和所为。”
耶森《论生理学》(1855): “梦的内容往往或多或少地由梦者的个性、年龄、性别、社会 地位、教育程度和生活的习惯方式所决定,以及由他以前整个生活经历所决定。”
(3)观点3:梦隔绝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弗洛伊德认为此种观点较为妥当)
希尔德布兰特(1875) : “梦从现实生活中封闭和隔绝开来”,“梦完全是与清醒生活状态下现实的感觉完全分离的”。同时,“梦与现实生活之间持续的相互侵入和相互依存”。不管梦到什么,梦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生活的理性生活中提取材料…… 梦内容来源于我们通过外部或内在所感受到的素材 ”。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超自然力量所带来的启示;梦是充满意义的,梦和做梦者清醒状态的思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梦是可以解释的。
第2节 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任何构成梦内容的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都源自于生活体验。
但是,梦与现实的联系,不容易被认识。
平时不曾留意的事情、已经忘却的儿时经历都可能成为梦中的内容。
梦中记忆明显偏爱清醒生活经历中的那些无关紧要、从不为人注意的元素。
第3节 梦的刺激与来源
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闹钟声音入梦
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3.内部的躯体(器官)刺激:
当所有的内部器官健康时,几乎不会提供任何有关它们工作时的信息。当内部的器官处于兴奋、疾病状态中,都将成为痛苦感觉的一个主要来源。
需要研究器官刺激通过何种法则转化成为梦景
4.纯粹精神来源的兴奋。
人们梦见的是白天的所作所为,或是清醒时最感兴趣的事物。
第4节 为什么梦醒后被遗忘
梦的内容太微弱
我们容易忘记只出现了一次的事件,多数梦是一个独特的体验
梦是不易理解并缺乏条理的片段,彼此孤立,不容易被记忆
构筑梦的是材料只是生活中不重要的细节
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梦不感兴趣。
第5节 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梦出现在入睡过程的时刻,被称之为预睡现象。
特征1:梦是无意识活动,有意识的观念活动很微弱,具有被动性,意味着自我权威的终结。
特征2:梦产生幻觉,主要是以视觉、听觉景象进行思考
特征3:心灵赋予梦幻觉信念,这种信念只有当自我的某些“权威性”活动停止以后才能产生。
第6节 梦中的道德观
1、道德是否对梦有影响
观点1:道德教条在梦中没有作用
耶森 :“在梦中,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完美或更有道德感。相反,意识在梦中似乎应该沉默,因为在梦中我们感觉不到同情,可能会犯下最丑恶的罪行——偷窃、暴力和凶杀,且对此毫不在乎,以后也毫无内疚之意。”
拉德斯托克说:“应当记住,梦中联想的出现以及观念相互联结在一起,从不考虑思考、常识、美感或道德标准,标准极其脆弱,道德冷漠占据统治地位。”
拉德斯托克说:“应当记住,梦中联想的出现以及观念相互联结在一起,从不考虑思考、常识、美感或道德标准,标准极其脆弱,道德冷漠占据统治地位。”
观点2:人的道德本性在梦中依旧存在
叔本华:任何一个人在梦中的所作所为与他的性格是完全相符的。
哈夫纳说:“很少有例外……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梦中也会有道德;他会拒绝诱惑,并远离仇恨、妒忌、愤怒以及其他所有罪恶。但是一般说来,一个邪恶的人在梦中发现的景象照例也与他在清醒时所见的景象相同。”
2、是否应对自己的梦负责
观点1:梦者对自己的梦应负完全责任
观点2:梦者对自己的梦不负责任
观点3:得为梦者的错误负责——不是指对全部,只是其中一定的百分比,至少应有一种隐约的负罪感。 。
第7节 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理论1:德尔贝夫:梦全部由精神活动组成。
局限性: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做梦,为什么精神结构的复杂机制在显然不是无意的环境中仍在继续工作。
理论2:梦是低级的精神活动,是松散的联想,从中可获得的材料极为贫乏。
理论3:做梦时的心灵具有一种实现在清醒生活中大部或全部不能实现的特殊精神活动的能力或倾向。
第8节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①病因与临床的关系,比如当一个梦表现或引起一种精神病的状态,或者梦后留下精神病状态。
妄想型精神病的初次发作常常起源于焦虑的或恐怖的梦,它的主要观念是与梦相联系的。
②在精神性疾病状态下,梦生活发生相应的变化。
③ 梦与精神疾病本质上有类似之处。
康德 :“疯子是一个醒着的梦者。”
克劳斯:“精神错乱是在感觉清醒状态下做的梦。”
叔本华将梦称作是短暂的疯狂,而疯狂则是长久的梦。
第二章 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的分析
1、非科学界释梦的方法:
(1)象征性解释:将整个梦作一整体来看,而尝试以另一内容来取代 。
(2)密码法:视梦为一种密码,其中每一个符号,均可按密码册一般,用另一已具有意义的内容,一个个予以解释。
2、弗洛伊德提出科学的释梦方法:精神分析法
解析梦,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梦想要实现的那个愿望。
精神分析法解梦:将梦本身当作一种症状,而利用梦的解释来追溯梦的病源,而加以治疗 。
①将梦境拆分成不同的部分;
②然后针对各个部分展开自由联想;
③追溯这些念头和想法在真实生活中的来源;
④然后再找出不同部分的内在联系。
精神分析之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梦者本身之能否将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和盘说出 。
梦者必须对自己的各种意念,保持绝对公平,毫无偏倚。
注意区分对意念的两种态度:
反省:通常较专心作“自我观察”,所需的精神活动较大,往往愁眉深锁、神色凝重,须运用批判,排斥、阻绝某些意念。
自我观察(精神分析应采用此种):往往仍保持悠闲飘逸,不带偏见、不带评判地看着所有的想法,自由联想。
第三章 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梦,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
梦,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梦,唯一的目标,是 欲望的满足。
第四章 梦的伪装
1、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欲望(经过伪装而)满足。
每一个人,其实也都有一些不愿讲出来的愿望,甚至有些连对自己也都想否认 。
当愿望被严重压抑,就会被伪装成乍看之下无法看出的地步。
所以,一个痛苦不堪的梦,仍然是欲望的满足。
2、梦的伪装,是一种稽查活动作业。
假设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两个力量:
第一个力量是,构造欲望,并在梦中直接表现出来;
第二个力量是,稽查梦的内容,迫使梦在表达欲望时“伪装”,隐藏真正的欲望。
“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
有侵犯、虐待倾向的人,如果不能通过施加肉体的痛苦的行为来满足快感,反而会以谦逊、慈爱的牺牲态度来寻求被虐待的满足。
梦通过了审查,才有机会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被我们觉察到。
人的内心有很多不光彩的,甚至自私的欲望,所以一直被内心的道德感压抑和排斥着,被关在潜意识里。为了从潜意识里跑出来,并合理地出现在意识层面的梦境里,这些被压抑、被排斥的欲望会进行伪装。
梦有时伪装成不愉快的内容
因为其中某些内容,为第二心理步骤所不许,而同时这部分正是 第一心理步骤所希望的愿望。
> 弗洛伊德有一个女病人,姐姐有两个儿子,但是很不幸,大儿子早年夭折了,这位女病人也因此悲痛欲绝。可是有一天晚上,她却梦见姐姐的小儿子也死了。在生活里,她绝不会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她并不同意弗洛伊德“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个观点。
> 可是根据弗洛伊德的了解和剖析,这位女病人有一位前男友是一个文学家,可是姐姐却不同意这桩婚事,他俩分手。她心里一直放不下对方,但自尊心和家庭观念又压抑了她的欲望,这种想见不能见的矛盾,促使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几乎每一次前男友的演讲她都在场,只是为了远远地看一眼。
> 她大外甥死的时候,很久没露面的意中人来参加过丧礼。所以,梦见小外甥死亡,其实满足了女病人想再次见到意中人的愿望。按照理智、自尊心和道德约束,女病人是不应该见这个人的。所以为了掩盖她的欲望,她在梦里选择了一个丧葬的场合,在这种极端痛苦的环境下,不会有人联想到爱情,人为制造的痛苦,其实是用来掩盖真实愿望的。
焦虑梦的内容多与性有关,焦虑就是由性欲转化而来的。
仿同作用
是产生癔症状极重要的一个动机。
梦中一个角色不仅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他人,甚至自己去扮演其他人。
第五章 梦的材料与来源
第1节 梦中最近的及无关紧要的印象材料
梦的刺激来源,完全是种主观心灵的运作,借着当天的精神活动将往昔的刺激变成像是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件。
梦的来源包括:
(1)一个最近发生的,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几个最近发生的,具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
(3)一个或数个最近发生的,具有意义的事情,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
(4)一个对做梦者个人有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没有什么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一个重要但不是近期事件的记忆,会被一个没有意义的近期记忆取代。需要符合两个条件:当晚的梦能联想到一个发生在最近的记忆;梦的刺激本身要保持在心理上有重要意义。
第2节 幼儿期的材料形成梦的来源
尽管梦的刺激点来源于近期,但此时以儿童时期的记忆为基础的。
与梦的显意相关的是近期的印象,隐意则要追溯到早期的印象。
第3节 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①源于外部事件的客观感官刺激;
②源于主观的感官内部兴奋诱发;
③源于体内的感觉刺激产生。
梦受着我们的消化、排泄和性器官的兴奋状态的影响,并且它们还为梦的形成提供素材。
第4节 典型的梦
赤身裸体的梦
亲友之死的梦
考试的梦 :考试的梦只会发生顺利通过考试的人身上,而考试失败的人不会做这种梦。
其他典型的梦:儿童即兴的梦,飞上,掉下,摇晃。
第六章 梦的运作
梦的显意和隐意就像是表达同一主题内容的两个不同版本。
把潜在思潮转变为梦的显意的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运作,梦的凝缩作用和梦的置换作用。
为了让梦躲过审查,梦的伪装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凝缩作用、置换作用、象征作用、润饰作用。
第1节 凝缩作用
凝缩作用,把两个以上的印象或经验结合起来,集中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上。
第2节 置换作用
置换作用:把具有重要精神价值的内容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就像谈恋爱交换定情信物,会送一些小东西。
第3节 梦的表现方法
梦的形成机转最喜爱的逻辑关系只有一种,那就是相似,和谐,或者是相近的关系——即“恰似”。
相似、和谐、所谓具有相同归属的——在梦中却以单元化来表现 ,一种称为“仿同”,用在人身上,第二种称为“集锦”,指对事物的统一。
仿同:每个梦都涉及到本人,如果自己没出现但是其他人出现了,那自己一定隐藏在某个人背后。
梦不能表达矛盾、相反的关系以及“不”等内容。“相反”的内容常常借助认同作用来表达。
当梦中被禁止感觉和焦虑联系起来时,它一定是属于特定时间点产生性冲动的一种意志动作问题,也就是它本质上是性冲动的问题。
第4节 梦材料的表现力
梦念转化为梦的内容的第三个作用:梦会对它所将使用的精神材料的表现力进行考虑——绝大多数指的是视觉影像的表现力。
第5节 梦的象征
象征作用,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梦的两大解析工具——象征和自由联想应是相辅相成的。占首要地位的是自由联想。
象征作用常常带有性的色彩。
第6节 一些梦例——算术以及演说的梦
梦的工作并没有进行任何计算,即梦的工作并没有进行任何计算,也无关对错,只是借用了计算的形式表现梦念而已。数字只是表达梦念的一种媒介。言语也一样。
第7节 荒谬的梦——梦中的理智活动
梦念绝非荒诞无稽的——无论如何,正常人的梦念从来不会是荒谬的。梦的工作之所以会制造出荒谬或含有荒谬成分的梦,是为了使梦念之中的各种批判,滑稽或嘲笑得以表达。
第8节 梦中的感情
梦的过程分为两个过程:产生梦的思想和产生梦的内容。
梦中的事情容易被忘记,但是梦中的情感很难被忘记。因为梦中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梦的工作对梦念中的情感处理方式,除去承认和摒弃外,还有第三种,即将它们置换成与它对立的一面。
梦中的每个元素自身极可能是它对立面的暗指。
第9节 润饰作用
梦从人日常生活经历中取材,又经过前三种作用伪装变形,得到的是几个没有关联的形象。
润饰作用就是按照某种逻辑,把这些形象强行编成一个像模像样、可理解的故事。
虽然润饰作用的目的是让梦看起来逻辑更连贯、更容易理解,可是事实上却在进一步歪曲梦的内容。
在制造梦的时候,我们能够分辨出两种精神活动:梦思的产生,以及把它们转变成梦内容。
梦思是理性的,它是我们所能具有的所有精神精力所制造出来的,它们属于那些不在意识层面的思想程序——经过某些变异
第七章 梦程序的心理
第1节 梦的遗忘
梦中最琐细的元素往往是解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而且往往解释会因为对它的忽略而延误了。
当两个元素之间有着很表浅或者是牵强的联系,它们之间一定还有一个更深刻以及正统的联系,不过却受到稽查制度的阻抗。
当意识层面的观念被舍弃后,潜意识中有意义的概念则控制了整个现时的思想,此时,表浅的联系不过是一些更深层以及被压抑的关联的替代物而已。
第2节 回归现象(退行)
梦形成过程中具有两个独立的特征:
(1)思想以另一个直接的情境表达出来,只是略去了可能的思想成分;
(2)思想被置换成视觉图像和言语。
“回归现象”——即思想移形为影像。
在梦中,当一个观念退回到它原来借以产生的感觉意象时,我们称之为回归(退行)。
幼童时期的景物(或者是它们幻想的产物)不能靠自己复活,因此只好满足于成为一个梦。
梦是回归到梦者最早期情况的例子,是梦者童年以及当时盛行的冲动,和表达方式的复活。
一切精神活动都是以反射过程为模型。
精神机构的总图式:P(IIIIIIII)M:P为感觉终端;M为运动终端。
短暂激动转化为永久记忆:P(III-----)M
引入两个系统以解释它们和意识的关系:P(III---UCS---PCS)M:潜意识UCS和前意识PCS。
运动末端的最后一个系统成为“前意识”,以表示系统出现的兴奋过程;承接前意识系统之后被称为“潜意识”系统。
梦的欲望隐藏在潜意识 → 经由前意识 ,通过稽查制度的阻抗 → 在意识显现梦思
第3节 欲望的满足
根据欲望的满足而把梦分成两类:
(1)很明显地,直接表露出欲望的满足,大部分发生于孩童。
(2)梦的欲望的满足不但不易觉察出来,而且往往以各种可能的方法去掩饰。
梦中的愿望究竟源于何处?
(1)从阶段看:
起源于前意识:白天受到刺激并承认,但因为外在因素无法满足的欲望
起源于潜意识:白天受到刺激,但不愿承认,甚至主动排斥,而无法满足的欲望
无法进入潜意识:与白天无关,完全是被压抑的,只有晚上才能冒出来的欲望
晚上随时产生的欲望冲动
(2)从时间看
梦中呈现的愿望一定是幼童时期的。
成人,源起于潜意识,
孩童由于前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仍未有分界(仍未有稽查制度的产生),或者只是在慢慢地分化,仍未清楚,所以它的愿望是清醒时刻的未满足且未加以潜抑的意愿
癔症
不来自潜意识的决定性因子,都毫无例外地是对抗潜意识愿望的思想串列,譬如说一种自罚。
癔症只有在那由不同精神系统源起的两个相反愿望得以在单一的表露中相会合而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产生。
第4节 梦中惊醒——梦的功能——焦虑的梦
每个梦都有唤醒的作用——即是它使前意识中静止的一部分能量产生活动。
愿望属于一个系统——潜意识系统,而它受到另一个系统——前意识系统的否定和抑制。
即便正常的人,前意识对潜意识的控制也不是完全彻底的。
焦虑梦的理论从属于神经症心理学。神经症的焦虑源于性。
第5节 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潜抑
梦念成为意识的前提,还需要另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的协助,即要注意力参与。
注意力是一种具备一定能量的功能,并且可以在两个思想间转移。
我们将这类思想称为前意识,假定它是完全理性的,并相信它的可能结局不是被忽略或被中断,就是被抑制。
梦思在梦运作过程中最显著的异常步骤(一个心理病理结构的过程):
(1)每个单独观念的强度都可以整个释放,由一个观念传给另一个观,因而某些观念形成时,就具有了极大的强度。梦的凝缩作用的行进方向,一方面取决于梦念和理性的前意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也受到潜意识种视觉记忆的吸引力的影响。
(2)通过强度的转移,终结观念和妥协一样,也能经由凝缩过程而产生。
(3)那些能相互转移强度的观念,其相互间的联系是非常涣散的。
(4)彼此相对的思想,并不致力于消除对方,反而是相互影响地独自发展。
第一系统内的精神过程为“原发过程”,是精神机构的最早的产物。
第二系统的抑制作用所引起的精神过程为“继发过程”,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能对原发过程加以抑制和掩盖。
梦证实了那些被潜抑的东西仍然会继续存在于正常或异常人的心灵中,并且还具有精神功能。
第6节 潜意识和意识——现实
观念、思想以及精神结构都不应视为神经系统内的器质性部分,而是它们之间因阻抗、联想等处理生成的产物。
前意识的思想被潜抑或由潜意识所驱逐而加以取代。
前意识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像一道筛子。
前意识,因为其激动——在满足某些规定,或者经过稽查制度的考核之后——能够到达意识界。
潜意识,无法进入意识层 ,是真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