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通提出的第六个问题,原文,““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
由此,可以清晰地知道,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我们在格物上下工夫,致知就会自动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念上为善去恶,在格物上下工夫,通过不断地在念上格物,把私念上最微小的例子也能区分开,必然知天地之化育,达到致知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无限上纲的对自己有一个要求,然后每一个细节去到极处,那么这个才是算格物上下功夫,那么致知也就会自动地呈现,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本来,看清真相,找到本心。
第七个问题。管好自己,莫论他人是非。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原文: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
周道通提出:大家对朱、陆的学问有争辩是非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这个人的学问、那个人的学问有一些是非的评判,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说这个是那个非了,实际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所谓的是非呢?
先生对此回答说:“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先生真是高风亮节,看问题高屋建瓴。他说我们做一个人只管论自己的是非,不要论别人的是非。如果我们用言语毁谤别人,那么这个毁谤还是浅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自省利他致良知,把这个心学也就是圣贤学问当成口耳之学,夸夸其谈,虚度光阴,那么这就是我们要在用自己的行为来毁谤圣学,这种毁谤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对于周道通说,天下还有很多人议论阳明心学的是非,那些议论我的言论都是在砥砺磨练我,对我而言不过是警示反省、增进德行的最好机会。古人说,攻吾之短者皆我师也,对于老师我又怎么能够去厌恶呢?
学习感悟:听到或读到阳明先生的这些教导,特别有感触,实在是让人震撼。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都会遇到,身边很多人不认可,甚至遭诋毁和非议,乃至批评和否定,此时,要认识到这些人其实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都在砥砺我们的自省和成长,同时也是增进我们德行的一个载体。我们要欢喜心接纳,而不会去厌恶这些人。能做到如此,心也就完全开阔了,就能够安心在致良知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也不会再去在意别人怎么样去看我们,怎么样议论我们,反而我们把别人对我们的议论批评当做对我们成长的砥砺,当做增进我们德行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