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冯卫东老师在《为真学而教》这本书的上篇《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提到:回归“童”我,以己“度”人,引发了我的思考。
每年我们教育的队伍了都会加入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不乏高学历、高水平的毕业生,有些老师很快能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打“成一片,如鱼得水,在班级管理和综合素养方面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但有些老师却不行,三五年都不能进入状态,是他们的能力不够?还是他们的学识不深?想想这些都不是,经过和很多年轻教师的交流和接触,我发现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过于束缚和限制,缺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整的自己一身疲惫,学生家长哀声哉道,苦不堪言。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应该懂,学生不懂就有问题,就是“朽木不可雕也”。这既蒙蔽了教师的心眼,也阻断了师生对话。
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验,作为学生的心理去学习和思考,用学生的内心感受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求知的欲望,与学生达成”共情效应“
“共情效应”就是冯卫东老师提的“童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就简单的很多,把成人的理解转为“童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实际出发,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过不来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这样的境界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惊喜。
教师只有回归“童”我,才能更好的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