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过河》教学反思

本次《过河》一课教学,以“小组合作+麻吉星智慧课堂”为核心模式,聚焦“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重点,在技术赋能与合作探究的融合中,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但也暴露了部分可优化空间,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技术与合作的有效融合

 麻吉星智慧课堂赋能精准教学:课前通过麻吉星推送预习任务,快速掌握学生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掌握情况;课中利用“即时答题”功能,让学生实时提交“过河”问题的解题思路(如“29+25÷9”与“(29+25)÷9”的对比),系统自动统计正确率,精准定位学生对“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理解盲区,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低效。同时,“随机抽答”和“小组PK”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原本内向的学生也因技术互动变得主动。

 小组合作聚焦问题解决:围绕“租船方案”这一核心情境,将小组任务拆解为“找信息—列算式—辩顺序—验结果”四步,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质疑员)。例如在讨论“30人过河,大船限乘9人,小船限乘6人,怎样租船刚好坐满”时,各小组通过合作列出不同算式,并借助麻吉星的“小组展示”功能分享思路,不仅深化了对小括号的运用,还培养了团队协作与逻辑表达能力。

二、存在不足:细节把控与差异关注待加强

 小组合作效率不均:部分小组因分工不明确(如发言过于集中在少数学生),导致讨论节奏拖沓,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有小组因对“运算顺序”的争议未及时引导,陷入无效讨论,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

麻吉星技术使用的“浅层次化”:虽运用了即时答题、抽答等功能,但对“错题归因”“个性化推送”等深度功能挖掘不足。例如在学生错答“(18+12)÷5”的运算顺序时,仅进行了集体讲解,未通过麻吉星向错题学生推送针对性练习,未能实现“精准补漏”。

学生差异关注不足: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难以跟上节奏,且课后未结合麻吉星的学情数据进行单独辅导,导致部分学生仍对“何时需要加小括号”存在困惑。

三、改进方向:优化设计,深化融合

细化小组合作规则:课前明确小组分工表,标注各角色职责(如“质疑员”需主动提出1个不同思路);课中通过麻吉星“小组计时”功能把控讨论时间,对进度慢的小组进行及时引导,提升合作效率。

 深化麻吉星技术应用:课后结合麻吉星的学情报告,对易错点(如“两步运算中括号的必要性”)制作专项微课,推送给对应学生;课中增加“错题互评”功能,让学生通过麻吉星标注错题原因,实现“以评促学”。

分层关注学生需求:根据麻吉星的预习数据,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小组合作时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组聚焦“列算式、算结果”,提升组聚焦“优化租船方案、多解法对比”),并课后通过麻吉星推送分层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小组合作+麻吉星智慧课堂”能有效激活三年级数学课堂,但需在细节设计与技术深度应用上持续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为教学服务、合作促能力提升”的目标,助力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在互动中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