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记》和《荀子·礼论》中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述了乡饮的礼仪流程,是孔子的亲身观感。
古代三年大比,诸侯、大夫要向天子推荐乡中贤能之士,并且要为被选中的贤人举行乡宴。首推的贤人就是宴会的“宾”,即主宾,其次为“介”,即次宾,再其次为“众介”,即陪客。
据孔子介绍乡饮仪式是这样举行的:
主人亲自上门去邀请主宾和次宾,然后一起返回,其他陪客都跟随在后面。来到主人家大门外,主人向主宾和次宾拱手鞠躬施礼,请他们进门,其他客人则自行进门。
这里,主人对主宾、次宾和陪客的不同礼仪体现了贵贱的差异。
进门来到厅堂的台阶下,主人拱手作揖三次请主宾进入厅堂,宾主相互谦让三次,然后一起进入。落座后,再次拜谢主宾的到来。
开宴以后,主人敬酒、劝酒,主宾推辞谦让,礼节十分繁多;招待次宾的礼节要简省一些。
随后,其他陪客登堂受酒,主人祭酒,众人跪拜,祭毕,主人敬酒,陪客们站着,把酒干了,然后退下堂去,不用回敬主人。
这里,主人对主宾、次宾和陪客的不同礼仪体现隆重与简省的区别。
乐工进入厅堂,从头至尾咏唱一遍《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曲,曲毕,主人敬酒。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笙这种乐器。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乐器。《说文》: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释名》: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主人敬酒以后,吹笙的乐手便上厅堂,依次把《南陔》、《白华》、《华黍》三支乐曲完整地吹奏一遍,然后主人再次敬酒;
接着乐工与吹笙的乐手交替咏唱和演奏三个回合,最后乐工和笙乐手配合咏唱演奏三首完整的曲子。
乐工报告表演结束,退出厅堂。
在乡饮仪式上,另有两个侍从负责敬酒,还设置了监督礼仪执行情况的专职人员。因此宴饮过程和睦欢乐而不流于俗气。
主宾举杯回敬主人,主人向次宾敬酒,次宾向其他客人敬酒,按照年龄的大小依次进行,最后一直轮到为大家提供洗手服务的侍从。
从这些礼仪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能够既能尊敬年长的,又不遗漏现场的每一个人。
正式的敬酒回敬礼仪结束以后,大家退下堂去,脱掉鞋子,再次登堂就坐,这时可以自由地相互敬酒,开怀畅饮。宴饮要有节制,无论是安排在早晨还是傍晚,都不能耽误了随后的正事。
宴会结束,主宾退席出门,主人揖拜相送,整个乡饮仪式圆满结束。
从这次乡饮中可以发现,整个过程贵贱地位分明,或隆重或简省,礼仪清晰有别,和睦开心而不低俗,尊敬长者又无遗漏,尽情地享受宴会的欢乐而没有越轨的混乱景象。
孔子说,能做到这五点,就足以端正自我,安定国家了,各诸侯国安定,那么整个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我看到了乡饮的礼仪,就知道推行王道是不难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认为克己复礼是不可能的。
荀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就是礼治,他在《礼论》中特意将孔子对乡饮场面的描述全文摘抄下来,目的就是要说明礼治是符合孔子思想的。
荀子最后指出,如果诸侯国内,服饰华丽繁复,男人打扮得像女人一样,习俗放荡邪僻,人们唯利是图,行事没有原则,音乐邪僻不正,各种仪式流程花俏不大方,生活腐化没有节制,举办葬礼草率寒酸,轻视礼义而崇尚强力,穷了的就偷,富了就害人,这是乱世的迹象,国家不可能会安宁。
由此,我联想到当下娱乐圈的种种乱象,小鲜肉横行,娘炮被追捧,实在是一种病态。不知道为什么,荀子几千年前就批判过了的乱象,如今却死灰复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