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第三次读书会,读到依附理论这一章节:安全型的依附关系和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时,反复读了这两段文字内容,我眼前突然明朗,眉宇间一直有但不够清晰的一些点,清晰且明确了。对女儿从小注重安全感的建立到如今13岁展现出来的状况,正好可以用这段文字来解释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的状况。
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在襁褓时期,你对亲密关系与食物的需求,通常都能获得满足,长大以后你会觉得其他人都很好,这表示你可以信任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心态乐观,很容易培养亲密关系,这些都有助于你过上美好的生活。你能认同自己,也能欣赏他人,这会让你的生活更幸运,就好像你突然被扔进沙漠时,总是有人援助你,你不需要拼命吸引别人的注意,就有人来帮你。这就是我们想达成的目标。
女儿属于与人链接比较好的孩子,比如小时候和家属院的孩子容易打成一片,现在七年级,在学校她和学习好的同学,学习不好的同学以及座位周围的同学关系都相处的比较好。在学校有两次忘带书,都是旁边同学帮她借的。原来我对女儿的认定就是安全感建立的好、性格开朗,所以同学关系好,但是用上边的那段话说明这个原理更清晰到位。
恰恰相反的是,我是属于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类型,这也是学习后我逐步一点一点觉察自己后的梳理,对于不安全型依附关系的我,下面的这段话也让我更加清晰了对于自己的梳理。
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在襁褓时期,你的需求总是不能获得满足,你常需要长时间哭喊才能得到关注,有时甚至哭喊很久也无人过问,你会觉得自己遭到忽略漠视,因为你需要制造很多噪声,才能获得关注,你无法把他人的陪伴视为理所当然,总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你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欣赏不了他人,难以对人产生信任,这就好像你必须在沙漠里不停的上蹿下跳,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那些人通常会离你而去,不带你一起走,虽然人生的首次经历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未来如果能调整关系模式,你还是有可能发展出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在襁褓时期的状态,虽然我不可能有记忆,但是对小时候的有些事情还是一直记到现在的。比如大概四五岁的样子看到邻居家小孩有小车子,那时候还叫小洋车,我天天哭着闹着跟我爸爸妈妈要小洋车。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的收入除了维持一家四口的正常开之外,还会关照一下他们在农村的弟弟妹妹,所以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得到满足。包括小时候在橱窗里看到展示的有塑料的儿童穿的高跟鞋,也特别想要,最终也是没有得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勤俭节约”一直伴随着我。在我的印象中还有两件事情现在想想,其实在当时是让我感到不安全的,比如说爸爸带我去车站一个很大的广场,让我在那里等他,他去到车站买票,我感觉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他回来,于是就害怕的哭了起来。还有一次,印象中也是几岁的时候,跟妈妈坐在一个小船上划船,可能是因为吃了比较粘手的东西,妈妈拉着我的手,从船上把手伸向水里洗手,当时我的感觉像要被拽进了水里那样,很害怕,这种恐惧的感觉,当时就像真的会掉进水里一样。回忆和梳理这些,应该也都是让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没有配得感,没有安全感,和别人发生链接比较被动的原因所在。
孩子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很重要,不经意间成长环境中的哪个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事情,就会存在孩子心里一阵子,或许就是一辈子,真的会对人一生的性格、人际交往、婚姻以及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好在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很多时候觉察到后会及时调整自己。
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
(每日一省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