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又读《边城》20

杂言:

我的投稿被采用了!

一个多月前,向“我与简书的故事”投稿的文章,居然有回信了,说是被收录了。

简直是意外惊喜呀!

许久没有消息,早就认为没有什么希望了。

看来,不到最后时刻,还是不要放弃希望的好。

看到理事会打赏的100个贝贝,简直比收到1000块钱还开心。

这可是我第一次投稿成功!

先前已经用赚来的贝贝买了两次奶茶了。

这次可以买份大杯的。

咱买的是奶茶吗?

咱买的是喜悦。

原文: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湘行集·泊缆子湾》)。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既不说沈从文如何善于写景,只举一例,说明他如何善于写声音、气味:“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响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有哪一个诗人曾经写过甲虫的气味?

从写人一下子说到写景,看起来有些突兀。

作者先肯定沈从文先生写景的能力,还特别用了“圣手”来形容其高妙的程度。

接着便讲到了景与人的关系,“景即人”。其实还是在写人。这样便联系到了前面的写人情节。

紧接着作者便举出了一个沈先生写景的实例。

在以往的叙述中,作者也常常列举实例,如引用沈先生的原文等方式,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描述的事物所言不虚。

不空洞的提出观点,话出有据是作者文章的一大特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