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上小学开始,语文课本上每一课后面都会有一个要求叫做背诵全文。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读书就要把一本书记下来的思维。
带着这个思维,我们整个阅读的速度就会很慢。世间的好书千千万,如果不改变阅读速度,我们将失去和好书交流的机会。
日本自由撰稿人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提出了一个流水式阅读的概念。
流水式阅读与企图把一本书装进脑袋的存储式阅读是相对的,它倡导应该像听音乐一样读一本书。
既然要像听音乐一样阅读,首先我们的阅读态度就不能一本正经,应该尽量放轻松,不要给阅读这件事加入太多承载的重量,否则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人的本能就是避重就轻的。
其次,应该要把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变成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但是却又离不开的事情。流水式阅读就是找到一本书的精华并记住,积少成多,进而找到它们之间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找到“精华”,就意味着书中非精华的部分我们可以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所以作者认为,实现流水式阅读必须用“跳读”的方式来完成。跳读的意思就是有选择性的阅读,值得读的地方读,不值得读的地方跳过不读。
跳读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通过目录里的小标题筛选出哪些可以跳过、哪些需要阅读的章节,然后在需要阅读的章节里再去筛选可以跳读的内容。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判断是否要跳读的三个标志:
1.作者的自述
特别是商务类和实用性的书籍,作者会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这样能够区分开书籍与其他同类书籍的差异,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掏钱购买。
这部分内容建议可以跳读。
2.作为理论支撑的特殊事例和经历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或观点,作者一般会举例子作为佐证。论证的顺序一般是理论-事例-理论(总结),因此我们不看事例,对于理论的理解也是没有影响的。
所以,当遇到例子的时候可以选择跳过不读。
3.表达期待和危机情绪的段落
作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很多是为了煽情,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所以也是可以跳读的。
通过这三个标志,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筛选出我们需要跳读的内容了。这个方法让我们把一本厚厚的书变薄了,总的阅读时间也会相应减少,进而提高了我们的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