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呈现了难得的快速发展局面,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那个时期所能达到的巅峰并且迄今难以超越。在当时,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基本可以被分为六个大方向:一是唯物史观社会学、二是社会原理研究、三是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四是人类学调查和社区研究、五是社会史研究、六是政法、经济、文化和伦理研究。而其中,人类学调查和社区研究这个方向随着中国学者的不断钻研,成为了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的历史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学的输入期,即是中国人刚刚接触到社会学这一概念,或者说刚开始学习、研究社会学这个学科。所以在当时,社会学基本只有两个方向:一是用中国自己的书本资料,尤其是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填入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二是用西方的调查方法尝试描述中国社会。此时刚回国的学者吴文藻——被后世称为中国学派奠基人的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将社会学中国化,形成一种适合中国社会的调查方法。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先生带领着他的学生们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村长乡土调查研究后,结合功能理论和人文区位理论,提倡以社区研究为核心研究方法描述中国社会——这一方法就是社会学中的中国学派。吴文藻先生的理论,或者说中国学派在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甚大,在那段时间里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的主流学派。
中国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分支;另一个是以林耀华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分支。前者注重对于与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组织的分析;后者则注重对于与文化相联系的社会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如宗族、宗教、习俗等等。这两位学者都是吴文藻先生的学生,跟着他一起用双腿丈量大地,数年甚至是十数年如一日地做着乡土调查。
中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社区研究——这一中国学派的核心是指把“社区”当作一种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研究范式和切入点,或者说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主题的一个具体而独特的“场域”,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一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见微知著——通过社区这个小社会透视到广义上的社会中。中国学派认为从社区着眼,能观察、了解到中国这个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在具体的研究上,吴文藻先生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殖民地、边疆部落、农村、移民社区、城市……并让他们以同一区位或文化标准对于这些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将这些所有的调查资料、研究结果结合为一,以求解释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果与变迁。
在那个年代,中国学派通过这样的研究为社会学,甚至是中国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例如杨庆堃先生所写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村落》、《中国社会中的宗教》采用中国学派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宗教、乡村发展;亦或是许烺光先生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论证中国人为何要打破旧传统等等。
笔者的同事——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员工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从来没听过中国学派这个名字呢?以国家命名的学派按道理会比较有名啊。”私认为,中国学派的不出名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的冷门,有年代的久远和研究的变化,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